做客歌德 文化界友人以及歌德學院的合作夥伴講述他們的創作以及項目,談到中國給他們留下的印象。 做客歌德 賀繁怡 居於上海的女建築師賀繁怡(Fanny Hoffmann-Loss)曾深入研究二戰時期上海為無國籍難民提供住處的虹口區。我們與她一同在虹口散步,請賀繁怡為我們講述猶太人逃亡的歷史。 做客歌德 陳皮 處處皆是:發酵。網上和飲食屆都在熱烈討論的培育在玻璃罐裡的細菌和酵母,土陶發酵壇裡的乳酸,以及木盤中的麴黴菌,都到底是些什麼? 做客歌德 REICHRICHTER REICHRICHTER:呈現出的面具,工作方式,人生概念,以及針對深受社交媒體影響的自我中心主義者和自我展現者一代的一個非常必要的提醒:我們不是獨自活在世上,讓大家都更加REICHRICHTER一些吧! 個人主頁 做客歌德 納韋德·凱爾曼尼 德國-伊朗裔作家以及和平獎獲得者納韋德·凱爾曼尼(Navid Kermani)與我們談到以作家的身份旅行,身為陌生人的優勢以及民族仇恨在歐洲和中國蔓延的緣由。 做客歌德 萊茵哈德•克裡斯特 漫畫家萊茵哈德· 克裡斯特談到柏林,德國的漫畫界以及在觀眾面前創作。 做客歌德 中華家脈 為什麼我們總是癡迷於自己的“根”?人們四處遷移,自古如此。而且難道人類不都是起源於埃塞俄比亞嗎? “根”的意義何在,對此我們與李偉漢以及他在中華家脈的同事朱琦恩和劉好聊了聊,並在北京展開一次小小的家譜研究。由此產生的是一部有關身份認同,家鄉,以及移民的短片,永遠身處不同文化之間,這也是我們的共同點。 推薦閱讀 | 費雷德里克·巴斯(Fredrik Barth):《族群與邊界》(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1969) 推薦閱讀 | 克利斯蒂·沃波爾(Christy Wampole):《根深蒂固——隱喻的影響》(Rootedness - The Ramifications of a Metaphor,2016) 做客歌德 馬提亞•君特 馬提亞·君特,目前為漢堡塔利亞劇院戲劇構作,致力於科技為戲劇領域帶來的趣味與豐富。 做客歌德 伊翁娜·比登赫爾策爾 柏林戲劇節負責人伊翁娜·比登赫爾策爾談及戲劇界的性別不平等和歐洲戲劇舞臺上的發展趨勢。 背景知識詞彙表 做客歌德 娜丁•莫澤和李卡門 柏林俱樂部://about blank的娜丁•莫澤和北京俱樂部Zhao Dai的李卡門談到兩個城市的地下電音俱樂部文化、當下電音領域關於女性主義的討論以及多層次的世界。 做客歌德 維姆和多納塔•文德斯 德國攝影師和導演維姆•文德斯和他同為攝影師的妻子多納塔講述他們的第一次中國之行,他們的攝影偏好以及一個沒有網路的世界。 做客歌德 黃高樂 在製作講述男同性戀生活的文字冒險類遊戲A Gay's Life的過程中需要克服哪些阻礙,作為中國的男同性戀者他自己有著怎樣的經歷,以及他眼中的中國LGBTQX群體的生活現狀是怎樣的,採訪中黃高樂向我們一一道來。 線上體驗A Gay's Life 做客歌德 羅伯特· 布拉姆坎普 導演羅伯特· 布拉姆坎普談及火箭的精神,失控的高科技和臉書時代的自我麻痹。 做客歌德 蘇珊娜· 威爾裡希和羅伯特· 布拉姆坎普 概念藝術家蘇珊娜·威爾裡希和電影製作人羅伯特·布拉姆坎普談了談他們的科幻藝術電影《藝術女孩》,科技女權主義藝術,以及現在德國電影行業中的可行與不可行。談話中還涉及了對中國科幻巨制《流浪地球》的看法。 做客歌德 費爾南德·馮·席拉赫 德國知名作家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講述其著書《科林尼案》(Der Fall Collini),法律的不公以及在納粹于二戰期間犯下罪行之後,德國的“第二罪”。 © 歌德學院(中國) 做客歌德 林小發 德語譯者林小發憑藉其翻譯的經典作品《西遊記》獲得了2017年萊比錫書展獎。通過對話,我們將會瞭解到她十七年之久的翻譯之路。她向我們講述了,為何這個故事非讀不可,以及美猴王在故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 歌德學院(中國) 做客歌德 塔里柯·格茨科與安娜·庫貝里克 我們歌德學院的兩位駐留藝術家塔里柯·格茨科與安娜·庫貝里克介紹他們的總結項目——我+北京,談到參加駐留項目的經歷以及對中國的印象。 © Goethe-Institut China 做客歌德 揚瓦格納 揚瓦格納向我們講述他對詩歌翻譯的見解,探討谷歌翻譯和“驚奇”。此外,他還朗讀了他的詩作《寬葉羊角芹》(《蒺藜》)。 © 歌德學院(中國) 做客歌德 葛辛娜•丹克瓦特與曹克非 兩位劇作家葛辛娜•丹克瓦特與曹克非介紹她們的阿法塔傳說項目,討論其在算法衍生的個性化信息推送和假新聞蔓延時代中的含義。 © 歌德學院(中國) 做客歌德 汉斯-维尔纳·克罗辛格 導演克羅辛格對話中國戲劇創作者陳然,講述其文獻劇的創作緣起,通過冷靜呈現劇團人員舞臺之下的真實經歷,追溯二戰時期冷酷黑暗的社會機制——生活中沒有舞臺上宣導的自由,也不見劇本裡正義的英雄。《國家劇院的絆腳石》登陸北京:深挖歷史,是站穩腳下、清醒展望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