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有小憩 時間性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意味著什麼?個體對時間的感受由什麼決定?不同文化對時間有著各自的定義,這些不同的定義對個體對時間的感受有多大影響?上海的生物鐘是否走得和柏林的不同? 三位柏林女性藝術家邀約三位上海女性藝術家一起嘗試著尋找上述以及更多相關問題的答案。她們還將策劃舉行一場聯合展覽,探索藝術創作中時間性的不同形式,同時也對女性在文化產業中的可支配時間和其參與性進行反思。 © Jeremy Thomas 不同世界的時間表達 三位來自柏林的女藝術家,葛星(Stella Geppert)、文妮爾(Nicole Wendel)和溫斯雅(Saskia Wendland),將與上海的女藝術家康青、高珊和周胤辰展開對話,德國哲學家戴伊芮(Iris Dankemeyer)和中國哲學家楊俊蕾,將和來自對方文化的藝術家討論關於時間性的諸多問題。聯合策展人張婷一起,由劉海粟美術館、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共同開展該專案。 © 戴伊芮 間有小憩 時間中的性別與藝術 1928年,英國小說家維珍尼亞·伍爾芙應邀來到紐納姆學院的藝術學會,宣讀自己的隨筆《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面對台下渴望得到藝術創作指導的聽眾們,她說:我要求你們想像一個房間。 © 戴伊芮 間有小憩 間有小憩!快閃! 「間有小憩——不同世界的時間表達」是這一聯合藝術項目的名稱。不同世界的時間中包括了主觀感受到的時間、數學意義上的鐘錶時間和歷史維度的時間測量。 © 葛星 採訪 藝術創作的工間小憩(1/2) 來自柏林的三位女藝術家,葛星(Stella Geppert)、文妮爾(Nicole Wendel)、溫斯雅(Saskia Wendland)與來自上海的三位女同行,康青、高珊以及周胤辰,通過名為「間有小憩——不同世界的時間表達」(Inklusive Pause – eine Zeit neben vielen anderen)的藝術項目,就着「時間性」的主題進行交流與探討,並將共同策劃一場聯合展覽。 © Abel Y. Costa 採訪 藝術創作的工間小憩(2/2) 來自上海的三位女性艺术家,康青、高珊以及周胤辰,與來自柏林的三位女藝術家,葛星(Stella Geppert)、文妮爾(Nicole Wendel)、溫斯雅(Saskia Wendland),通過名為「間有小憩——不同世界的時間表達」(Inklusive Pause – eine Zeit neben vielen anderen)的藝術項目,就着「時間性」的主題進行交流與探討,並將共同策劃一場聯合展覽。 參與者 © 私人 藝術家 高珊 © Thomas Bruns 藝術家 Stella Geppert © 私人 藝術家 康青 © 私人 藝術家 Nicole Wendel © Birgit Kaulfuß 藝術家 Saskia Wendland © 私人 藝術家 周胤辰 © 私人 哲學家 Iris Dankemeyer © 私人 哲學家 楊俊蕾 © 私人 策展人 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