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五點的上海指南(5)
人民公園

相親角 | © btr
「上海著名的交友、放鬆身心的地標」,尤以「英語角與相親角」出名。
作者: btr
「人民公園」可能是中國最常見的公園名稱了。與全國各地的人民公園類似,上海人民公園同樣建於建國初期。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將跑馬廳改建為人民公園和人民廣場。此後,跑馬總會大樓先後改為上海圖書館、上海美術館和上海歷史博物館;而在人民廣場上海市政府大樓北側,人民公園逐漸成為——按維基百科的說法——「上海著名的交友、放鬆身心的地標」,尤以「英語角與相親角」出名。
時至2019年,英語角已消失無踪,每逢周末舉行的相親角倒是愈來愈興旺,幾乎佔據了整個公園近三分之一的地盤。成百上千的人聚集於此,像盛大的「人才資源」市集,又像流動的人類學或社會學博物館,不經意間透露著世情百態。
從鄔達克設計的大光明電影院對面的人民公園正門進入相親角,就好像走進另一場活生生的電影。明明是豔陽高照的周末午後,貼著相親告示五顏六色撐開的傘卻一路排列開來,不知道是哪位聰明者發明了這種張貼告示的輕盈而流動的方法,它們甚至使這場大型相親活動帶上「期待甘霖」或「未雨綢繆」的隱喻意味。
研究相親告示的文本,既饒有趣味,又富於揭示性。首先,某些告示標題揭示了站在雨傘背後的人與徵婚主人公的關係:「女兒」、「兒子」、「替兒徵婚」或「獨生女兒」——就好像「獨生」提升了迫切性或加重了徵婚條件的砝碼。另有一些則寫著「尋緣」、「相親」、「徵婚」、「找老伴」、「覓偶」……彷彿在相親的基調下,各有微妙的變奏。但無論相親告示選用哪種標題,也不管有沒有標題,它與在互聯網上交友的最大區別在於:告示上絕大多數沒有照片。在人民公園相親,不是視覺主導的,並不以貌取人。相反,這裡的(代)相親者看重的是條件的匹配——這些徵婚告示往往會列出身高、年齡、學歷、婚姻狀況(是否離婚)、年薪、房產等實際條件以及對對方的相應要求——就好像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無論是九零後還是老年人,已被簡化成由某些維度指標構成的「適婚人才套餐」。
在人民公園相親角,如果你同時打開聽覺,或許會發現前來相親的人們並不真的像那些相親告示般充滿交易的味道,而多少顯得有些佛系。他們的聊天常常是家常的,隨意的,常常給人那樣一種印象,彷彿來相親角本身就含有一些樂趣。有時我會把他們想像成一些多少有些孤獨的退休老人,將為子女徵婚當成另類的周末社交活動。上周我偶然聽到的兩位阿姨的對話似乎印證了這種猜測的合理性。當時是下午三點半,秋天的陽光正漸漸變弱。兩個相熟的阿姨聊了起來。一個問,等下你去做啥?一個答,到對面五星級酒店上個廁所,再去買點蝴蝶酥。好吧,一起去。另一個應和道。真是不錯的周末一天呢。
指南
試著寫一則與眾不同的徵婚啟事,甚至是虛構的,在某個周末去上海人民公園混跡於「真相親」隊伍裡,看看有多少阿姨爺叔會上來搭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