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城专栏:武漢
經歷挑戰

如果在幾周以前,可能中國以外不會有太多人知道武漢這個城市,即使他的人口是柏林的差不多三倍。即使對我這樣一個「老武漢」來說,這個城市的印象也總是難以捉摸的。
作者: 楊帆,
1927年合併以前,武漢一直是被長江和漢水(長江最大的支流)分割的三個城市。武昌是中國中南地區的總督府(湖廣總督)所在地,是政治和文化中心;漢陽是歷史悠久的古城,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兵工廠所在地;漢口則是一個商業重鎮,華中地區的貿易集散地。從1861年開始,根據清政府和英國簽訂的「天津條約」,漢口成為對外通商口岸(treaty port),也是中國中部地區的外貿中心。很長一段時間,漢口都是中國最為國際化的其中一個城市。所以如果把武昌,漢口,漢陽粗略比作中國的一個城市,就相當於北京,上海和西安吧。
湖北武漢人被稱作「九頭鳥」,武漢人的性格被認為是精明,狡黠而又火爆,和這個城市的夏天一樣,熱辣辣的。作為「九省通衢」,「天下中樞」,武漢人見過了大風大浪,習慣了用詼諧的態度對待這個世界。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漢爆發,推翻了清帝國的統治建立中國第一個共和國。1949年以後,武漢成為中國的工業重鎮,蘇聯援建的大量的重工業和長江上第一座大橋都在這裡。隨後,這個三鎮之城(The city of three cities)不斷地擴張,如今武漢已經是中國城區面積最大的城市,中國其中一個最大的汽車工業和光電子信息工業基地,武漢還是中國乃至全世界在校大學生數量最多的城市(超過百萬)。
武漢和德國也有著有趣的歷史交集。1895年,德國在漢口開闢了其在中國的第一個租界,並隨後設立領事館。所以,和很多德國城市一樣,漢口也曾經有奧古斯塔大街(Augusta Strasse),維多利亞大街(Viktoria Straße),腓特烈大街(Friedrich Straße),海因里希親王大街(Prinz Heinrich Ufer)(海因里希親王就曾親自訪問過武漢)。1917年中國政府收回徳租界之後,上述路名都改回中國名稱。但是,如果今天你來到漢口,還能看到許多昔日的德國建築,如今歷經歲月,已經成為武漢的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原來的漢口德國領事館建築,則自1949年迄今一直是武漢市政府的所在地。漢口的最早的電話網絡,就是由德國西門子公司搭建的。如今,武漢的光谷還有一條「德國風情街」,雖然建築水平還有待提升,但是至少說明武漢人對於德國的印象還是挺不錯的。

武漢是一座美麗的城市,不幸的是,這座城市正在經歷挑戰。
前天武漢的「吹哨人」李文亮醫生去世,整個城市為之動容,幾百萬條網絡文章刷爆了每個人的朋友圈,很多人到他的工作單位獻上哀悼,無數人則在被隔離的家中吹起了具有象徵意義的口哨。這個城市和這個國家都在經歷一場反思,或許這場災難能給這個城市帶來改變,或許災難之後,我們能引來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