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艺术解码

以为艺术与机器人技术风马牛不相及?那就大错特错!对于艺术家而言,人工智能既是工具,也是竞争对手。数字革命正在为批判性艺术提供各式各样的题材。
对算法的谋杀指控:伦敦艺术家海伦·诺弗勒斯(Helen Knowles)通过她的示范影片《对超级追债机器人的审判》(The Trial of Superdebthunterbot)——对一宗离奇案件的审理,探讨一套独立决策的计算机编码是否可以被指控为造成致命错误的元凶?诉讼的起因是两名大学生在一项医学实验中的意外死亡。诺弗勒斯的作品是在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举办的展览——“开源代码”的一部分,展览期持续至2018年8月,主要探讨数字世界编码与艺术及生命之间的关系。
如今,算法在各个生活领域铺天盖地,它可以计算和评估个人的信贷能力,战争自动化,还可以及早发现疾病,或者像IBM软件“Watson”那样,独立完成一部恐怖电影的片花剪辑。与此同时,它也在艺术世界掀起层层波澜:人工智能(英文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正在改变创作者的视角和创作过程,甚至能使机器人和软件化身成为艺术家。在所谓“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过程中,人工智能软件能够像人脑一样识别模式,从经验中学习,从而增加自动决策的能力。
用算法奏响音乐之声
Google的大脑研究项目“Google Magenta”正致力于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实验。该团队研发的是用于制作音乐、视频资料或可视艺术的算法。他们将开发的应用软件在开放平台“TensorFlow”上发布,以便其他艺术家和创作者都能参与和推进该项目的研发。“Performance RNN”是为创作音乐而研发的程序,Google Magenta的研发人员承认,“由程序自动生成的作品总体缺乏钢琴曲应当具有的统一性,”但是,人工生成的声响仍旧“给人以深刻印象”。
英国计算创造力学(Computational Creativity)教授西蒙·克尔顿(Simon Colton)从事创作型软件研发工作已有数十年时间。在其个人网站上,他发明的机器人艺术家“傻瓜画家”(Painting Fool)表达,希望受到重视,“希望有朝一日能作为艺术家,拥有创作自由”。这款软件能够绘制抽象作品,它的创作成果有时甚至能以假乱真,很难分辨究竟是出自人手还是机器。 克尔顿还把“傻瓜画家”与情感识别软件相结合,以达到各种艺术效果,比如在肖像画中通过色彩的运用来渲染气氛。
工業機械人正在製作一組名為“雕塑工廠”(Sculpture Factory)的雕塑,其創作靈感來自米高安哲羅的作品 | ©大衛·庫阿約拉
意大利艺术家大卫·库阿约拉(Davide Quayola)巧妙运用算法,使那些闻名遐迩的经典艺术作品以一种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为素材,创作出一些看上去与原作截然不同的五彩斑斓的抽象绘画。在一组名为“图像志”( Iconographies)的作品,他以家乡意大利的若干油画名作为根基,利用一款人工智能软件将这些作品重新混合,并通过抽象化或渲染的手法,对原有的细节和色彩作不同程度的处理。“技术的‘错置’很有意思,通过它可以发现意想不到的新事物”,库阿约拉补充,软件取代了他的工作,但并不能取代他的艺术家身份,他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对他来说,算法就好比是可以用来演奏音乐的乐器。
技术同时也在改变着艺术创作过程:数字艺术早已不再是“形单影只的独奏”,艺术家与研发人员紧密合作,软件或机器人也可以成为创作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库阿约拉的“雕塑”系列中,工业机器人在画廊现场制作以米开朗基罗作品为素材的雕塑。作品的诞生也随之成为艺术行为的一部分。
暗网购物
许多年轻的概念艺术家也将方兴未艾的自动创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作为创作素材,通过艺术对社会的批判性来探讨数字化现象。
一个艺术项目为机器人提供每周等值100美元的比特币,按照设定好的程式,让它在“Agroa”或“Alpha Bay”等暗网购物网站进行消费,随机选购的物品包括教授捣毁可口可乐自动售卖机的黑客指南,摇头丸,伪劣运动鞋——这些被送到一家瑞士画廊,作为艺术作品向公众展出。这款名为“暗网随机购物”(Random Darknet Shopper)的程序是由来自苏黎世和伦敦的艺术家组合!Mediengruppe Bitnik开发,与海伦·诺弗勒斯虚拟庭审一样,它揭示了人工智能深不叵测的一面:当一款智能软件从事犯罪活动的时候,应当由谁来担负罪责?
2015年底,婚外情网站“Ashley Madison”数百万份用户资料遭泄露,其中被发现存在上万个伪造账户,而幕后黑手则是网站运营商:由于在网站上注册的男性用户远多于女性用户,网站于是伪造账户,投资开发一款专为与男性用户交流调情的“女性”聊天机器人。!Mediengruppe Bitnik则将这些数据及滥用智能软件的行为转化成艺术。在2017年夏,在柏林举办的展览“有人在吗呵呵“(Is anyone home lol)上,艺术家重新仿造这款聊天机器人,让“她们”作虚拟替身,戴着面具出现在与成人视线等高的LED显示屏上,与前来观展的人士进行对话。
而撇开数字的异托邦,算法也不乏温情的一面:洛杉矶艺术家查宁·汉森(Channing Hansen)善用软件来计算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纹理和色彩,以便进行羊毛作品创作。运用创作软件编织得羊毛壁画富有迷幻色彩,也因而有一种使人镇静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