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
德国:一个热爱电影配音的国度

大部分国家在放映外文电影的时候多是加上字幕,而德国人却偏爱配音。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 托马斯·布劳提加姆(Thomas Bräutigam)
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如德国这般热爱给外语片配音。当然,情况并非一直如此:1930年前后,有声电影才刚刚起步。这期间,德国观众并不喜爱电影中的陌生对白。除了配音和加字幕外,当时还有另一种办法:所谓的Version(德文,重拍),也就是用当地的语言尽可能准确地重新拍摄该电影。这三种模式起初是同步进行的,电影公司需要以此查明哪种方式更能够得到观众的喜爱。
在这些方法中,字幕是最容易完成的,但对于观众来却是最累的;重拍是最昂贵的,但也是最受观众喜爱的;而配音则是最具争议的。给演员配上陌生的声音,这与传统的视听习惯产生冲突。当时,配音被批评为“巫术之产物”或:“小矮人”,是在进行“截肢”,然后把“人工假肢般的”声音固定在“流血的残体”上。
配音逐渐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
在早期配音工作中,有一种极其挑剔且教条的想法,这给配音的接受情况雪上加霜,那就是“嘴唇配音”。这种做法要求对白与演员的嘴唇动作相适应,造成配音后的电影与原声差别过大,进而产生了一种生硬的德语。在20世纪30年代期间,业界逐渐摆脱了对嘴唇与声音必须同步的痴迷。观众们克服了配音这种“小矮人”早期所带来的不适,与费力去读字幕相比较,他们越来越觉得看电影时听德语对白更为方便。尽管如此,配音在纳粹统治时期也没能得到广泛接受。至少在德国的主要城市,电影院里上映的还是带有字幕的原始版本,重拍也只是个别现象。1941年,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随即禁止上映好莱坞电影,影院里的外国电影只是少数来自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制作。
不仅是娱乐
电影配音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德国被盟军分区占领。电影配音繁荣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在于:首先,德国电影院只上映美国,英国,法国或俄罗斯的电影。而另一方面,盟军在电影院公映电影不仅是为了娱乐,还要重新教育德国民众,使民主规范及其价值观深入人心。这种政治和社会功能使翻译问题再次成为头等大事。电影政策的对象,也就是德国观众,对这样的教育活动持保留意见:德国人去电影院观影,不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是为了使自己的思想从战后的苦难中解脱出来。经过多年的德国民族主义灌输和国际文化的孤立,德国人对电影中的陌生外语对白并无好感,这是因为一开始上映的都是粗略配了字幕的原始版本。盟军必须回应德国人在这方面的敏感。他们明白只有使用配音才能实现文化传播。正是在这个特定的战后时期,在战胜国与德国民众相互矛盾的期望之中,德国开始崛起成为与意大利和西班牙并列的主要配音国家。
陌生与熟悉
为外语电影配上德语对白,是在“陌生”与“熟悉”这两个极端之间传递信息的理想方法。这减少了不和谐,因为电影观众不仅面对他们不理解的语言,而且还面对他们并不了解的文化 ,例如社会角色模型或解决冲突的方式。所有这些都以熟悉的母语表达,会使接收过程变得相当容易,因为观众对这样的对白语言是熟悉的,而不是陌生的。这种方式使观众更易于将所看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大概自1949/50年以来,德国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电影配音。从那时起,原始版本的外语电影就很少见了。就德国人而言,他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世界是讲德语的。电影的德语配音顺利而且不被察觉地适应了战后德国社会的心态。同时,这些配音也恪守了当时德国社会的一种公约:对国家社会主义的过去,战争罪行和种族灭绝轻描淡写,并予以压制。
为外语电影配上德语对白,是在“陌生”与“熟悉”这两个极端之间传递信息的理想方法。
对于违反该社会公约的外语电影,需要在配音室里进行相应的编辑。其高潮(或者说是低潮)出现在1952年德语配音电影《卡萨布兰卡》(Michael Curtiz导演,1942年,美国),这本质上是给德国人看的一个特殊版本:穿纳粹制服的所有场景都被删除了。电影被剪成了一部平庸的情节剧,其中反法西斯的信息也遭到剥夺。在每部将德国人描绘成“坏人”的战胜国电影中,这些角色都被赋予不同的身份。在希区柯克电影《臭名昭著》(Notorious)中,进行铀矿石交易的纳粹分子被转变为国际毒品走私犯,这部电影在德国的名称变成了“Weißes Gift”,德语意为“白毒”。
重要的电影表达手段
时至今日,仍然偶尔会有在电影中去除负面德国角色的做法。自从DVD问世以来,对此不加批判的接受也就随之结束了,因为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原始版本。 这是向前迈出的关键一步,因为对所有影片进行强制配音——甚至包括日本、印度或墨西哥发行的影片——最终会导致文化上的千篇一律。电影中的许多文化、种族和语言内涵是不能被充分翻译的。更重要的是,一个角色的说话方式也是电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 因此,无论配音多么方便,剥夺其他文化的语言和声音只会损害而不是促进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Thomas Bräutigam, Nils Daniel Peiler主编: 《电影的变迁:电影配音的跨学科研究》(Film im Transferprozess: Transdisziplinäre Studien zur Filmsynchronisation) (Marburger Schriften zur Medienforschung), Schüren Verlag GmbH,2015年出版。
Thomas Bräutigam: 《电影明星与其德语声音,配音演员百科》(Stars und ihre deutschen Stimmen. Lexikon der Synchronsprecher),Schüren Verlag GmbH,200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