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五点的上海指南(5)
人民公园

相亲角 | © btr
“上海著名的交友、放松身心的地标,尤其以英语角与相亲角出名。”
作者: btr
“人民公园”可能是中国最常见的公园名称了。与全国各地的人民公园类似,上海人民公园同样建于建国初期。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跑马厅改建为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此后,跑马总会大楼先后改为上海图书馆、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历史博物馆;而在人民广场上海市政府大楼北侧,人民公园逐渐成为——按维基百科的说法——“上海著名的交友、放松身心的地标,尤其以英语角与相亲角出名。”
时至2019年,英语角已消失无踪,每逢周末举行的相亲角倒是愈来愈兴旺,几乎占据了整个公园近三分之一的地盘。成百上千的人聚集于此,像盛大的“人才资源”市集,又像流动的人类学或社会学博物馆,不经意间透露着世情百态。
从邬达克设计的大光明电影院对面的人民公园正门进入相亲角,就好像走进另一场活生生的电影。明明是艳阳高照的周末午后,贴着相亲告示五颜六色撑开的伞却一路排列开来,不知道是哪位聪明人发明了这种张贴告示的轻盈而流动的方法,它们甚至使这场大型相亲活动带上“期待甘霖”或“未雨绸缪”的隐喻意味。
研究相亲告示的文本,既饶有趣味,又富于揭示性。首先,某些告示标题揭示了站在雨伞背后的人与征婚主人公的关系:“女儿”、“儿子”、“替儿征婚”或“独生女儿”——就好像“独生”提升了迫切性或加重了征婚条件的砝码。另有一些则写着“寻缘”、“相亲”、“征婚”、“找老伴”、“觅偶”……仿佛在相亲的基调下,各有微妙的变奏。但无论相亲告示选用哪种标题,也不管有没有标题,它与在互联网上交友的最大区别在于:告示上绝大多数没有照片。在人民公园相亲,不是视觉主导的,并不以貌取人。相反,这里的(代)相亲者看重的是条件的匹配——这些征婚告示往往会列出身高、年龄、学历、婚姻状况(是否离婚)、年薪、房产等实际条件以及对对方的相应要求——就好像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无论是九零后还是老年人,已被简化成由某些维度指标构成的“适婚人才套餐”。
在人民公园相亲角,如果你同时打开听觉,或许会发现前来相亲的人们并不真的像那些相亲告示般充满交易的味道,而多少显得有些佛系。他们的聊天常常是家常的,随意的,常常给人那样一种印象,仿佛来相亲角本身就含有一些乐趣。有时我会把他们想像成一些多少有些孤独的退休老人,将为子女征婚当成另类的周末社交活动。上周我偶然听到的两位阿姨的对话似乎印证了这种猜测的合理性。当时是下午三点半,秋天的阳光正渐渐变弱。两个相熟的阿姨聊了起来。一个问,等下你去做啥?一个答,到对面五星级酒店上个厕所,再去买点蝴蝶酥。好吧,一起去。另一个应和道。真是不错的周末一天呢。
指南
试着写一则与众不同的征婚启事,甚至是虚构的,在某个周末去上海人民公园混迹于“真相亲”队伍里,看看有多少阿姨爷叔会上来搭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