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 © Edgar Castrejon “吃”有着多重含义:它是身体的基本需求,影响健康的因素,身份认同的表征,文化的镜像,并涉及伦理(还是鲁尔区的一座城市——注:埃森,名字意为“吃”)。我们嚼披萨,沏上茶,或者吞面条的时候,想不到这些。然而一旦离开故土,吃就变成严肃的大事,我们的味觉也变得空前敏锐。正是在这视角的转换之中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德中作者在此专题之下为我们讲述这些故事的缘起。 Capital Spirits, CC BY-SA 2.0 (via flickr) 焦点:吃 “任务代号:白酒”——面对饮用量最高的烧酒,世界准备好了吗? 第一口白酒下肚,感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不仅因为它那独特的微甜辛辣口感,还有翌日那久久难以消除的阵阵头痛——特别是在商务宴请中,畅饮白酒更是一种比拼,而非享受。马蒂亚斯·赫格尔(Matthias Heger)想改变这种看法,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白酒理应在酒吧的酒架上占有一席之地。 图片:杨梦茹 焦点:吃 冰淇淋个人主义 有一家开了七十年的台式冰淇淋店,73种口味,价位高却不准试吃,雪王堪称冰淇淋冒险家的丛林。 © Thomas Wunderlich 焦点:吃 “我希望 人们可以自发贯彻‘弹性素食’的理念。” 营养师兼营养趋势分析师汉尼·鲁泽乐(Hanni Rützler)在其《2018年食品报告》第五次就新型食物产业展开分析,并预测德语文化区域最重要的发展趋势。鲁泽乐希望人们能够自发贯彻“弹性素食”,而对弹性素食者而言,菜肴的核心已经不再是肉类。 摄影:Jacob Schickler 焦点:吃 老吴的游击厨房 游击厨房(Pop up Dinner),某时某地在城市临时出现的一次晚餐活动,成为餐饮界一种新潮流。来自新疆的中国女孩吴雨航在德国学习高级西餐,并有意通过游击厨房这种前卫的形式打破外国人对于中餐的刻板印象。 © 张宗希 焦点:吃 深夜食客 就着啤酒、砂锅和小炒,品品北京鼓楼大街的夜色。 来源不明 焦点:吃 菜单里的宣传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中餐馆是柏林中国留学生的聚会场所,也是政治活动的地点。 图片: btr 焦点:吃 请用猪排说服我 在猪排中回忆童年,推导函数,颠覆哲学……“往事隐匿在智力范围之外,在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在某个我们根本意想不到的物质对象(对这个物体所激起的反应)之中。” © 私人照片 日常文化 “让我们来谈一谈‘吃’吧!” 德国的饮食文化发生了哪些变迁?祖孙俩在对谈中比较两代人在“吃”方面的异同。 图片: 俊·米歇尔·帕克 Future Perfect 为自食其力而烹饪 李爱延(Ae-ran Jeong)是一名脱北者,她为韩国人介绍朝鲜的美食。她经营餐馆Neungra Bapsang,并希望通过这个渠道帮助其他脱北的女性自力更生。 © Andrea Gehwolf 焦点:吃 八珍玉食,來自八方 与七位来自难民国家的厨师一道,顶级厨师托尼·霍费尔德(Tony Hohlfeld)与美食评论家罗伯特·克洛特(Robert Kroth)烹制传统佳肴,以一种实验性的方式编写食谱。这本星级厨师的“连通味蕾的50道食谱”是否适用于自家厨房呢?女作家安德雷娅·格沃尔夫(Andrea Gehwolf)与母亲玛蒂娜,职业技术学校厨艺专业的教师,共同进行了尝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