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下乡! 在新的焦点话题中,我们试问:在一个几乎全部社会生活都集中在城市的时代里,乡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为何越来越多“城市人”决定回到农村?城市与农村生活的优点是否可以兼得? Photo (detail): "The Wok Man" (CC BY 2.0) by Augapfel @flickr.com 进城!下乡! 一个世纪中国五代知识分子的“下乡运动” 整整一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及青年们“前赴后继”地奔赴农村,但几乎每代人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即中国农村的全面落后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人文学者钱理群在他对上世纪历史的回顾中作出了现实的思考。 Photo: © ImagineChina / Zhao Pengfei (赵鹏飞) 进城!下乡! 我是为农村写作而生的 出生并长大在中国西北农村的贾平凹,将描写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社会问题及其背后的中国农耕文化的长与短视为他文学创作的核心。纵观他的作品,就是一部“中国百年来的历史”。 焦点:进城,下乡 乡村有美满人生? 为数不少的德国人觉得只有在乡村生活才能感到真正的幸福,可以说,这种想法是继承了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的传统。这些大哲学家曾经常隐居在自己的乡间小屋里,思索哲学问题。 © Cheng Chang (程昌) 焦点:进城!下乡! 大理,生活本该如此 2013年11月23日,大理登上了《纽约时报》头版。在这篇报道中,《纽约时报》把迁居大理的都市人称为“环境难民”。其实这只是事实的一部分,甚至不是重要的那部分。在中国幅员广阔的未受污染的乡村,为何偏偏大理成为最受青睐的目的地?答案在这里。 焦点:进城!下乡! 古老武术令中国农村焕发生机 在中国城市化浪潮的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选择外迁。然而,河北省洺河村小区却焕发生机,社会凝聚力不断增强。洺河村的新生归因于一度被查禁的民间武术和宗教团体梅花拳的复兴。 版权:标准营造事务所;摄影:陈述 Future Perfect 文明代替民俗 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偏远地区寻找可以让身心获得释放和舒展的好去处,使得尘世仅剩的几块净土成为了商业开发热捧的对象。好在还是有人想出了不一样的办法: 在他们的土地上,本土文化与旅游发展相融合。 Photo: Foto: Rufwork. Future Perfect 在稻田与高尔夫球场之间 新一代建筑师公然反对大型建筑工程以及国际明星建筑师在中国的主导地位。通过在农村利用当地空间进行建筑设计,他们促进了中国建筑文化景观的升值,并有助于人们对新建筑的理解。 摄影: Inga Kerber 现代都市中的集体菜园 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现代都市中的集体菜园 在慕尼黑社会学者克丽丝塔•穆勒(Christa Müller)看来,目前在德国一些大城市之所以存在一股在市区开垦菜地的热潮,主要原因在于,当今社会许多人都在寻找可以使自然重返城市的公共空间,来为紧张的城市生活减速。 Photo: Zhu Rui 进城!下乡! 探寻乡土中国 随着中国艺术家在大城市的聚集,荒凉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像一块文化沙漠。策展人欧宁想用他的“碧山计划”来阻止这种趋势,并为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建作出贡献。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