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站
有关发酵工艺的前世与今生

如果我们追踪一下过去几年的烹饪趋势,一下子就会发现,人们越来越喜欢采用发酵技术了。每个人都开始发酵各种食物原材料,所有的食材都被进行发酵处理。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所有东西首先都是先经过发酵的。因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发酵过程是无所不在的,也就是说,有机物通过微生物在各个角落全方位地促发着酶促反应,而我们吃的食品也是这样的有机物质。
作者: 陈皮(Peter Chan)
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将来自自然界的物质放置在一定的环境中,它们就会被细菌和真菌分解,并且在代谢的过程中转化为另外一种物质。事实上,发酵过程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确实拥有比我们人类更悠久的历史:先有微生物的存在,然后才有我们人类的出现。如果没有微生物,人类根本就不可能在地球上存在。而且,从本质上来说,实际上我们人类也主要是构建在微型有机生物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正如我们今天已经认识到的那样,在我们人体中,超过一半的细胞里都栖居着微生物,我们身体里和皮肤表面上所有的人类微生物群系,都共同对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知、如何发展自我产生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乍听起来,这是一个相当宏大的话题。这些到底与某些饮食趋势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当我们谈论到发酵问题,说的是人工发酵的做法,亦即我们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对自然界的一些基本生物化学原理的运用。人工发酵的实践活动是我们人类通过对发酵过程加以控制,从而使食物转变为人们预想的状态。在还没有“发酵”这个词语,更不用说去理解这种发生在物质与微生物之间、最为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和反应之前,人类就已经出于不同的目的对食物进行发酵。我们可以在所有的文化中找到发酵的做法和经过发酵制成的产品:从人类的历史开始以来,人们就利用各种千差万别的技术,通过添加配料、将食材放置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从而使得蔬菜、水果、谷物和豆子,当然还有各种畜产品,比如牛奶、鸡蛋或肉类,能够较为长久地储存,变得更容易消化,并且创造出新的口味,以及产生能够激活人类肌体、对人们精神世界发挥影响的物质。
几千年之前,也是在偶然的情况中,人类发现被挤压破了的葡萄和其他含糖水果仍然具有食用价值,所以直到今天,以种植葡萄、酿酒为业的葡萄农人也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对这种潜力的开发利用,好让这种通过酿制工艺得来的饮品能被盛在球状玻璃杯里,被人们仔细观察它的颜色、在酒杯里轻轻晃动、被嗅闻它的芬香,最后被津津有味地啜饮。或者,简而言之,这些努力就是为了让自己微醺,或者把自己灌醉。葡萄酒的酿造原理就是源于酵母菌具有让物质发生转化的特性,而酵母菌不仅在成熟水果的表皮上可以找到,同时也时刻存在于包裹着我们的空气当中,它具有将糖分转化为酒精(和碳酸)的能力。而当水果达到一定的成熟度的时候,其中的糖分就足以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发生变化,因此,酿酒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人们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进行着发酵实践
各种各样的发酵制品产生于它们所在的特定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当中,林林总总的食谱则通过当家的男人、操持家务的女人和酿酒师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并且作为传统继续流传下去。到了今天,则是厨师、研究人员,自封的发酵爱好者、发酵控、发酵大师,在致力将有关发酵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他们也不断地在世界各地探究在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几乎是无穷无尽的烹饪方法。正是这些人在研究很久以前的人们留下的经验、做法,找出其中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他们也充分利用在生物化学理论和反应过程原理中获得的知识,而在这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是:进行各种实验和尝试。各种来自全球的社团组织在脸书(Facebook)和红迪网(Reddits)上建群,分享有关特殊的曲霉菌和毛霉菌品种的信息;在照片墙(Instagram)上,网友现场直播各种各样发酵制品的基本制作过程;油管(Youtube)上美食频道的博主通过他们的烹饪课程几百万的访问量。在中国的视频网站上,既有年轻人,也有年长者向我们展示,在他们的家乡,人们如何腌渍蔬菜、怎样制作豆酱和米酒;还有他们是怎样用大量白色和黄色的大豆、配上一些碾碎的小麦粒、一定分量的盐巴和足够多的矿泉水,然后凭借这种对原料恰当的配比和合适的环境条件,最终酿造出深黑色、味道丰富的调味汁——酱油。
在接下来的若干星期、以及几个月里,我们会更细致地观察有关发酵领域的方方面面。我们将会了解一下,在这个领域都发生了些什么,这一切都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而且,我们也会提出可能是所有问题中最为重要的那个:我们究竟为什么要重新做这一切?或者甚至也可能是,我们为什么必须重新做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