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遵循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想法及创意,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因此,在Future Perfect项目中,我们致力于收集勇于将思考付诸行动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能是个人,团体,民间社团,也可能是企业。
在民工的生活中,少有时间留给戏剧、音乐、舞蹈以及文学。但北京城边缘的“工人之家”组织成立了民工自己的文化中心。一年中的高潮便是中国新年之前为工人举办的新年联欢会。
©益购团队 益购(imall)校园网络慈善商店是国内首家通过线下与线上结合的O2O模式运营的社区电商。通过线上平台的运作,团队打造了一个资金和物资循环的公益慈善圈。
© 布知道 即便是小小的卫生巾也能保护土地、水和生态,崇尚自然的谢可曼和她的伙伴们正在用行动告诉人们,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开始,尽可能行动,每个企业都应该扛起环保的责任。
© SMART·withus 可以用“滴滴”叫车,用“饿了么”点外卖。现在,你也可以通过一个叫“墨社”的App来决定自己的办公桌。
通过建设新的乡村中心,身为教师的海因茨·弗雷(Heinz Frey)有效遏制了当地商业活动的消亡之势——从他的家乡开始,遍及其他的村庄、城区,甚至火车站。
摄影:索伦·克梯尔 社会工作者李信云(Lee Hyeong-un)推出了名为“单车流浪汉”的自行车工作室,希望能藉此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作者因此前往高楼云集的首尔拜访。
图片:Adam Schwarz 不闻不问就不会知道,不知道就只能沉默。沉默从来就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好,正因为这样,线上杂志LAMM的编辑提出疑问,质询企业是否在消费过程中将环保纳入考量。商家,你们可要当心!
图片由Florence Vallot提供。 位于法国蒙特勒伊(Montreuil)的废气品收集站对收集所得进行循环利用,既防止浪费,同时又创造就业岗位。
© Wesley Nel 昔日,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中心的酿酒厂旧址曾经饱受冷落。如今,它不仅凤凰涅磐,而且逐渐成为该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 Daniela Gellner 自从推出“救济金家具”项目后,范博·勒门策尔就爱上了开源理念。转眼数年过去了,他向自己提出了一个宏大的问题:探讨如何开展有益的生产经营,并在大众中找到了答案。
© Verena Brüning 五位寻求庇护的年轻人在CUCULA难民工艺设计公司,通过制造和销售高级家具,为自己打造切实可行的生存之路。
版权:标准营造事务所;摄影:陈述 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偏远地区寻找可以让身心获得释放和舒展的好去处,使得尘世仅剩的几块净土成为了商业开发热捧的对象。好在还是有人想出了不一样的办法: 在他们的土地上,本土文化与旅游发展相融合。
图片(CC BY-NC-ND 3.0 DE): Michael Schrenk/FUTURZWEI未来可持续性基金会 约瑟夫兹·席勒从前是传统农业的种植户,如今他却是地地道道的有机农户。作为反基因技术的激进分子,这位巴伐利亚州的农民还与一所大型的牛奶加工厂一起进入反基因的行列,反对转基因大豆的使用。
Photo: Foto: Rufwork. 新一代建筑师公然反对大型建筑工程以及国际明星建筑师在中国的主导地位。通过在农村利用当地空间进行建筑设计,他们促进了中国建筑文化景观的升值,并有助于人们对新建筑的理解。
照片 (CC):Jessieca Leo 发酵这一传统食品工艺再次引起了人们的热议。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如果多采用发酵技术,即既能够丰富人们的饮食,又能保留文化的多样性。
© 海舍尔可持续发展中心 海舍尔可持续发展中心致力于提高以色列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此,中心的工作人员积极支持相关活动人士及有影响力人士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