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有小憩 © Jeremy Thomas 时间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意味着什么?个体对时间的感受由什么决定?不同文化对时间有着各自的定义,这些不同的定义对个体对时间的感受有多大影响?上海的生物钟是否走得和柏林的不同? 三位柏林女性艺术家邀约三位上海女性艺术家一起尝试着寻找上述以及更多相关问题的答案。她们还将策划举行一场联合展览,探索艺术创作中时间性的不同形式,同时也对女性在文化产业中的可支配时间和其参与性进行反思。 不同世界的时间表达 三位来自柏林的女艺术家,葛星(Stella Geppert)、文妮尔(Nicole Wendel)和温斯雅(Saskia Wendland),将与上海的女艺术家康青、高珊和周胤辰展开对话,德国哲学家戴伊芮(Iris Dankemeyer)和中国哲学家杨俊蕾,将和来自对方文化的艺术家讨论关于时间性的诸多问题。联合策展人张婷一起,由刘海粟美术馆、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共同开展该项目。 © 戴伊芮 间有小憩 时间中的性别与艺术 1928年,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应邀来到纽纳姆学院的艺术学会,她宣读的论文题目是《一个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面对台下渴望得到艺术创作真谛的听众们,她说:我要求你们想象一个房间。 © 戴伊芮 间有小憩 间有小憩!快闪! “间有小憩——不同世界的时间表达”是这一联合艺术项目的名称。不同世界的时间中包括了主观感受到的时间、数学意义上的钟表时间和历史维度的时间测量。 © 葛星 采访 艺术创作的工间小憩(1/2) 来自柏林的三位女艺术家,葛星(Stella Geppert)、文妮尔(Nicole Wendel)、温斯雅(Saskia Wendland)与来自上海的三位女性同行,康青、高珊以及周胤辰,通过名为“间有小憩——不同世界的时间表达”(Inklusive Pause – eine Zeit neben vielen anderen)的艺术项目,就着“时间性”的主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并将共同策划一场联合展览。 © Abel Y. Costa 采访 艺术创作的工间小憩(2/2) 来自上海的三位女性艺术家,康青、高珊以及周胤辰,与来自柏林的三位女艺术家,葛星(Stella Geppert)、文妮尔(Nicole Wendel)、温斯雅(Saskia Wendland)与通过名为“间有小憩——不同世界的时间表达”(Inklusive Pause – eine Zeit neben vielen anderen)的艺术项目,就着“时间性”的主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并将共同策划一场联合展览。 参与者 © 私人 艺术家 高珊 © Thomas Bruns 艺术家 Stella Geppert © 私人 艺术家 康青 © 私人 艺术家 Nicole Wendel © Birgit Kaulfuß 艺术家 Saskia Wendland © 私人 艺术家 周胤辰 © 私人 哲学家 Iris Dankemeyer © 私人 哲学家 杨俊蕾 © 私人 策展人 张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