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回音

“媒体回音”栏目将为您带来国内和国际媒体对于歌德学院(中国)以及我们工作的即时精选报道。

  • 中国第五届德国电影节在北京开幕 “第五届中国德国电影节为中国观众带来15部当代德国电影,将在北京、成都、深圳和南京展映。德国电影协会和歌德学院再次甄选了令人印象深刻、主题广泛的电影作品。”CCTV News电视报道。
     
  • 文献剧“绊脚石”唤醒被遗忘的历史 《国家剧院的绊脚石》在北京上演,以人事档案和剧院留存的文件还原四位卡尔斯鲁厄国家剧院犹太演员在纳粹统治下的命运,主创接受《新京报》专访。
     
  • 中德文化交流—— 第二届“柏林戏剧节在中国” 德国文献剧审视纳粹时期犹太艺术家的命运。来自中央电视台《文化快讯》栏目的直播对谈(2分24秒起)。
  • 《他她它》背后有个悲伤故事 (新京报,2017年6月7日)“柏林戏剧节”来到中国,赫伯特·弗里奇导演作品率先上演。在北京歌德学院举行的媒体分享会上,柏林戏剧节的戏剧策划杰洛恩·维斯蒂拉表示,通过这两部戏可以看到今天德语戏剧的多样性。
  • 德语戏剧重返中国 第二届“柏林戏剧节在中国”活动于周三开启。吴氏策划联合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从2016年柏林戏剧节最值得关注的作品中挑选了两部,带给中国的观众。CCTV6月7日电视报道。
  • 柏林人民剧院作品《他她它》在北京炫目上演 赫伯特·弗里奇荒诞的戏剧作品在中国也大获成功。在“2017柏林戏剧节在中国”框架下,由赫伯特•弗里奇导演、柏林人民剧院呈现的戏剧《他她它》在北京上演。德国广播电台6月8日广播报道。
  • 德中艺术家结伴驻留,在碰撞中发现艺术新可能 (2017年3月18日,欧洲时报)在陌生环境中重构自我,在差异与共性中探索另一种可能。
  • 中德大型艺术家驻留交流项目“结伴创造艺术”北京站开幕 (国际在线)3月18日,“结伴创造艺术”北京站开幕仪式在位于798艺术区的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举行。
  • “结伴创造艺术!”北京站开幕 (german.china.org.cn) 3月18日,德中艺术家交流项目“结伴创造艺术!”第二部分于798歌德学院空间开幕。
  • 如果人工智能可以揽活了,向机器人征税是否可行 (澎湃新闻,2017年3月14日)一则新闻报道。
  • 聚焦柏林——一个认识全新世界的机会 电影迷们有机会在这场活动中欣赏那些近年来在柏林电影节崭露头角的中国影片。
  • 柏林电影节影片在中国首都展映 (2017年2月15日, CCTV Culture Express)一则电视报道。
  • 难民问题促成难民电影 (2016年11月17日,环球时报) 当全世界关注难民问题时,德国人用电影的方式将本国难民问题呈现给世界观众。第四届德国电影节11日在北京开幕,12部德国电影近两周在北京、成都、深圳三个城市上映,这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难民题材。
  • 第四届德国电影节北京开幕 (2016年11月13日,CCTV中国电影报道)一则电视报道。
  • “青少年环保大使行动和教育计划”在北京启动 (国际在线报道,2016年10月11日) 2016年10月10日,“青少年环保大使行动和教育计划”(YEAAEP)项目的启动仪式在北京德国驻华使馆举行。
  • 中德艺术交流在柏林:脚步声,说话声,关门声 (明镜日报,2016年10月7日)以交流为目的,16位中德艺术家在前女子监狱里希特菲尔德相遇——记一次监狱之访。
  • 马丁·瓦尔泽和他的《童贞女之子》 (《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10月11日)前几日,马丁·瓦尔泽再次接受歌德学院(中国)的邀请前来。距离上一次,他为了小说《恋爱中的男人》在中国出版而来,已经相隔6年,如今的他89岁。这6年中,他依然在持续写作,先后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童贞女之子》《第十三章》和《一个寻死的男人》。
  • 专访马丁·瓦尔泽:只要我还能写作,变老就是一件有趣的事 (中国网,2016年9月23日)应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之邀,第三次来到中国的马丁·瓦尔泽带着他的新书《一个寻死的男人》与中国的读者见面。在中国网对马丁·瓦尔泽的独家专访中,这位作家谈到了他的小说、对中国的印象、作家莫言以及他对默克尔难民政策的看法。
  • “柏林·巴黎·伦敦·芝加哥·南京”城市设计展启幕—— 倾听南京与欧美“设计先锋”的对话 (新华日报,2016年9月28日)“城市愿景1910/2010 柏林·巴黎·伦敦·芝加哥”城市设计展已在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的10个城市巡展,南京是巡展中国首站。南京也从近年来200多项城市设计成果中精心梳理出一批有代表性的城市设计项目,与4城并肩共展。
  • 德中青年艺术家驻留交流项目“结伴创造艺术!”在柏林“红色市政厅”揭幕 (中国网,2016年9月10日)“为了纪念柏林与北京友好城市的合作关系,德中青年艺术家驻留交流项目“结伴创造艺术!”于2016年9月8日在柏林的红色市政厅(Roten Rathaus)盛大开幕。项目主办方、合作方代表、艺术家、评审团代表等众多德中嘉宾出席了开幕活动。”
  • 解剖记忆中的娘子军——文慧的纪录剧场《红》 (南方周末,2016年9月17日) “舞蹈于是变成了追问和求解的工具,变成了历史的载体。”
  • “柏林戏剧节”首次访华 (央视网,2016年6月23日)值德国最重要的的戏剧艺术节——“柏林戏剧节”首度来到中国之际,应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之邀来到中国的柏林艺术节总监托马斯·奥贝伦德博士与歌德学院的院长柯理博士做客CCTV Culture Express直播间,接受了主持人的采访。
  • 中国首度迎来“柏林戏剧节”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16年6月28日)柏林戏剧节首次在中国举办,对于观众而言,德国剧院的演出为他们带来了最纯粹的快乐。
  • 《共同基础》:听真事了解真实的南斯拉夫 (新京报,2016年6月23日)当所有这些故事以及故事背后人们的所思所想开放而坦诚地诉说出来,这种诉说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意义。它让那些在战争中饱受创伤的人们的后裔,得以重新审视历史,审视自我。
  • 《博克曼》:沾有毒液的私欲——就是我们给彼此的 (北青艺评,2016年6月28日)汉堡德意志戏剧院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部经典戏剧如何焕发生机,太多的条条框框只能让戏剧变得干枯刻板。戏剧应当作为一种自我摧毁的艺术而存在。当然,在哪一部分上创新,在何种程度上创新,仍然是对导演智慧的考验。
  • 《等待戈多》依旧荒诞但不再沉闷 (京华时报,2016年7月13日) “柏林戏剧节”版《等待戈多》之所以能引人驻足,缘于在特殊造型的舞台上,演员用更为多元的喜剧表演手法,提供全新解读“闷剧”的可能性。
  • 难民问题对德国艺术文化影响何在? (德国印象网,2016年5月6日)“德国文化肯定会随着难民的进入而变得更加多样。欧洲本就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而成的大洲,这些文化间既有互补,也有冲突。德国作为欧洲的地理中心,一直受益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
  • 北京798来了一位大咖,猜猜他是谁? (德国国家旅游局,2016年5月6日)北京歌德学院(Goethe-Institut China)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级外国驻华文化中心——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家文化机构。
  • 歌德学院为增进中德未来一代的理解互鉴延展平台 (CRI国际在线,2016年3月31日)2015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之际,中德签署了关于共同举办2016中德青少年交流年的联合意向性声明,希望借此加强两国青少年特别是大中小学生的交流往来,增进未来一代的理解互鉴。为此,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德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歌德学院,在2016年大力延展各类平台,为两国青少年提供更为丰富的互动项目。
  • 欧时专访歌德学院院长:公众关注德中人文交流是好事 (欧洲时报网,2016年3月19日)2016年是德中青少年交流年,歌德学院作为在中国传播德国文化的重要媒介,在针对两国青少年的交流沟通方面有许多规划安排。
  • 数字时代的创意:来认识一下已经无所不在的“重混文化”吧 (界面新闻,2016年3月14日) 在几乎可以说是网络触手可得、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创意已经有了新的展现形式。数字化的创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日常和社会。
  • 克拉斯菲尔德:我为什么要打德国总理一记耳光 (南方周末,2016年1月20日)1968年11月7日,在联邦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大会上,记者贝亚特·克拉斯菲尔德走上讲台,给时任西德总理基辛格(原纳粹党员)一记著名的耳光,成为德国反思二战和纳粹的里程碑式象征事件。
  • “文化记忆”:关于历史的回忆与重建 (经济观察网,2015年12月19日)“你要跟历史划一个清晰的分界线,要按国际公认的今天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衡量过去的行为
  • 中国人在此领略德国尖端文化 (世界报,2015年12月16日)前东德技术人员在北京建造了工厂,用以研发机密雷达技术。后来中国艺术家曾一度进驻这些厂房。而如今德国人得以重返旧地——与歌德学院一起。
  • 记忆与遗忘——我们应有的反思 (新京报,2015年12月12日)由于不存在文化记忆的自我生产,所以它依赖于媒介和政治。从生动的个人记忆到人工的文化记忆的过渡却可能产生问题,因为其中包含着回忆的扭曲、缩减和工具化的危险。这样的偏狭和僵化只能通过公共的跟踪批评、反思和讨论才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 苦难深重的二十世纪,使“记忆”成为人文学科研究的新热点 (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12月7日)以回忆概念为核心,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文化科学范例,受其影响,不同的文化现象和领域——艺术与文学、政治与社会、宗教与法律——呈现出不同于之前的格局。
  • 德国能记住,日本为什么会忘? (澎湃新闻,2015年12月4日)在专访中,阿斯曼女士谈到记忆对个人、集体、国家的作用以及德国和日本面对二战时的不同态度。在她看来,德国能够面对历史和当时的“忏悔政策”相关。
  • 关于记忆与遗忘,我们知道多少 (财新网, 2015年11月29日)德国文化学者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夫妇来京演讲,探讨记忆在形成文化的自我身份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 140分钟,一镜到底,但这部德国电影最牛的是故事 (一财网,2015年11月16日)第三届德国电影节的开幕影片《维多利亚》,从头到尾140分钟里使用一个镜头拍摄,没有经过任何剪辑,全部场景调度、演员表演都仿佛如舞台戏剧即时发生。
  • 歌德学院(中国)将在北京搬到798艺术区 (CCTV.com, 2015年10月28日)歌德学院(中国)将在北京798艺术区开设一个新的空间。这个新空间将成为一个文化和艺术交流的活动空间,从而加强中德两国的文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