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2020台北雙年展
圖片:© 2020台北雙年展

2020台北雙年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

生態環境的衝突在2020年還是全球最緊要的課題。法國策展雙人組-同為社會學家與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和居住於巴黎的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在今年的臺北雙年展著手研究這種情勢:對於生態問題與對我們的星球存在著極為不同的認識與認知。策展團隊導入「政治與外交的策略」以創造出外交新碰撞的情境。並以策展結構和空間配置塑造一座有如星象廳的場域,進行一系列公眾活動形成星球碰撞的瞬間,幫助參觀者自行定義他們所希望居住的地球。
 
總共有來自25個國家或區域之不同領域的專家共58位或團體,參與第12屆的臺北雙年展。公共的空間則由共同策展人林怡華擔綱負責公眾計畫的部分。
 
透過台北歌德學院之協助,居住在柏林的臺灣藝術家蘇郁心以及藝術家雙人組「食事提案」(丹尼爾·費南多·巴斯克瓦 &阿隆·夏貝)得以在臺北雙年展展出他們的創作。
 

蘇郁心
蘇郁心,1989生,現居柏林,來自臺灣并且從事藝術與拍片。蘇專注於藝術紀錄片及散文式電影創作,並透過影像及錄像裝置的組織排列來體現她針對星球想像及宇宙圖式的技術、生態、基礎設施層面的探究。
她的作品參與的聯展: BLEED festival(2020)、京都藝術中心(2020)、柏林世界文化之家(2019)、阿根廷胡寧市當代藝術館(2018)。2018年獲得西班牙LOOP Barcelona Discover 優選。她在2020年台北雙年展的作品是由卡爾斯魯厄的藝術與媒體中心和台北市立美術館委託製作。
 
《參照系 I ,2020》和《 參照系II,2020 》
 
《參照系 I ,2020》和《 參照系II,2020 》
照片:© 蘇郁心
圖像如何在關鍵區(Critical Zones)生成?
圖像在關鍵區的田野工作中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科學家將實驗室搬至戶外,架設自動的監測系統網絡,以儀器長時間的進行數據採集,讓觀測儀器取代科學家觀看的身體,進行超越人體感知尺度的觀看。藝術家蘇郁心以兩件錄像裝置《參照系 I ,2020》和《 參照系II,2020 》檢視從事關鍵區研究的地球科學家在田野、實驗室及資料庫。
從微觀至宏觀的觀測視角,提問三個工作場域觀測者身體的所在,圖像又如何生成,進而提問這個看似整體的自然是如何以多重視角的觀看拼裝出來的。
 
食事提案
食事提案(丹尼爾.費南多.巴斯克瓦與阿隆.夏貝)是來自倫敦的空間實踐兩人組。這個兩人組探索的是通過攝取食物而造就世界的系統。他們借由裝置,表演,地圖和錄像的研究實踐,探索視覺藝術,建築,生態和地緣政治之間的重疊邊界。自2015年以來,他們從事的CLIMAVORE計劃,長期針對特定地點進行多次迭代的研究,找出人類如何因飲食習慣,而造成了氣候變遷,其失調的代謝漸漸造成氣候的瓦解的各種路徑。
 
Oystering Room(牡蠣間)
《牡蠣間》
照片:© 食事提案

Oystering Room(牡蠣間)是CLIMAVORE計劃的一部分。《牡蠣間》的靈感來自具有百年歷史的三合土技術—一種不需要水泥,而是混合牡蠣殼、糯米與麥芽糖的黏著劑。這件回應現地的全新裝置,運用廢棄的牡蠣殼,以其多孔的物質性重新想像水域的不同的可能未來。
給予丟棄的牡蠣殼一種新的具體形式,我們也許需要開始將我們自己可塑的存在「牡蠣化」并且透過牡蠣賦予我們周遭的空間一個新的品質。
食事提案二人組與來自海岸生態學、材料科學、工藝與建築遺產的臺灣專家,發展出一種新的三合土混料,從中可以看到海岸居民的生活地貌而且大多還是是棲息在水下的海岸。並用語音敘事引導觀眾沉浸其中,藉此重新想像人類與海岸共存的他種方式,這個場合也開發讓參觀者的身體在經過改造的貝殼表面上休憩、同時享受在皮膚上用牡蠣殼進行去角質處理。當牡蠣的歷史滲入你的耳裡,同時透過摩刷清除您肌膚毛孔中多餘的雜質,這麼一來,或許我們能在夢中隨著這些牡蠣進入一個全新的宇宙,不會耗盡土地資源。

詳情

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語言: 中文、英文
消費: 全票:新台幣 30 元
優待票:新台幣 15元
團體票:依票面價格7折

+886-2595-7656 info@taipeibiennia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