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媒體藝術 Come Up for Air – International Residency Programs

 “Come up for air – Encounters ” 國際座談交流計畫 Foto: © Thomas Dumke

周五,2021年 04月 16日
17:00
座談大約2.5小時

台北國際藝術村

焦點:國際駐村計畫
 
長久以來,在一個全球網絡化的世界中,國際性的藝術家交流與駐村計畫,作為文化政策及合作式藝術創作的一種手段,一直被視為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文化機構與私人倡議為國際駐村交流的創建與維持提供了巨大的動力。根據印度「歌德學院」(班加羅爾馬克斯・繆勒大樓)與德勒斯登「網路|媒體|藝術」當代藝術網共同合作的「班加洛駐村計畫」,以及斯圖加特「孤獨城堡基金會」的數位計畫,與談人將提出各式各樣的相關案例,並且共同探討,未來在移動性受限的時期裡關於駐村的設計與實行的種種問題;例如,各種持續性因素究竟扮演了何種角色?此外,與談人也將以「班加洛駐村計畫」、斯圖加特「孤獨城堡基金會」的數位計畫、「台北國際藝術村」及「節點藝術空間」為本,在這場座談上交流國際藝術家駐村的經驗。

本場對談將透過台北國際藝術村臉書直播呈現,直播連結請見: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artistvillage
 
與談人:

Andreas Ullrich

2010年起加入萊比錫藝術家團體「保時捷主義」。他是「C.洛克菲勒當代藝術中心」(德勒斯登)的聯合創辦人暨策展人,也是「CYNETART」國際藝術節(德勒斯登)的策展人。2014年起出任「德勒斯登當代藝術協會」理事長。在2013年時,他曾應歌德學院之邀,在「塔圖街頭藝術節」(烏蘭巴托/蒙古)中,擔任藝術顧問與研討會講師。

Thomas Dumke
自2002年起持續於國際間在新媒體藝術領域與各種文化組織中擔任特約文化管理人。他是海勒勞(位於德勒斯登)「CYNETART」國際藝術節的負責人。在2016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depart.one」,藉以打造國際藝文交流網絡,並且推動自己所屬的一些合作計畫,例如「公民媒體實驗室」(自2015年起)與「數位女性主義」(簡稱「dgtl fmnsm」;http://www.digitalfeminism.net)等。此外,他也透過「depart.one」共同參與了「國際先進之聲城市」網(簡稱「ICAS」;自2010年起;http://icasnetwork.org)的開發,以及「CYNETART」國際藝術節在藝術平台「SHAPE platform」上的各種活動(2015-2021年;http://shapeplatform.eu)。他也曾在2016年時,聯合其他地方性的倡議,催生了「網路|媒體|藝術」當代藝術網。

李曉雯
2017年起出任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總監。2011至2017年期間,她曾任職於「竹圍工作室」,經歷了藝術家駐村計畫方面的專業培訓。她目前也是「臺灣藝文空間連線」的理事長;該組織為全國性整合平台,旨在促進國內外藝術家駐村計畫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彭奕軒
藝術家,也是節點藝術空間的總監。長期以來,他一直致力於作為思辨藝術基礎的繪畫、錄像與雕塑。他讓日常物品成為藝術命題的工具,它們被辯證地去脈絡化,以期使人認識一部就臺灣情況而言的中性物品史;物品的交換創造了新的觀點、應用與實踐系統。
 
傅雅雯
目前經常往返於臺灣與德國兩地。她在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取得碩士與大師弟子的文憑。她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嘗試探討關於人體的定義以及個人身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係等主題。
她曾參與的藝術家駐村計畫有:台北國際藝術村(2021)、海勒勞—歐洲藝術中心「CYNETART」藝術家駐村計畫(2019)、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藝術家駐村計畫(2016)、希洪藝術暨創意產業中心藝術家駐村計畫(2014)。
 

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