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媒體藝術 Come Up for Air – Encounters

 “Come up for air – Encounters ” 國際座談交流計畫 Foto: © Thomas Dumke

周日,2021年 03月 28日
16:00
座談大約2.5小時

台北當代藝術館

串連/藝術節作為公共平台的意義
 
藝文活動的文化及形式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繁多改變;其中包括了活動的自我定位,還有來自參與者及公眾方面的期望。某地的地方特色在多大的程度上還能作為藝術作品的輪廓呢?在不囿於典型模式的前提下,我們如何組建特殊的聯盟,藉以創造有益促進創作交流、藝術體驗及社會互動的暫時性環境呢?在這場座談上,與會者將以「CYNETART」國際媒體藝術節、「台北數位藝術節」及「滲透影音媒體藝術節」為例,針對臺、德媒體藝術節的組織及合作進行經驗分享,並且探討當前現況。

本場對談將透過台北當代藝術館臉書直播呈現,直播連結請見: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MOCA
 
與談人:

Thomas Dumke
自2002年起持續於國際間在新媒體藝術領域與各種文化組織中擔任特約文化管理人。他是海勒勞(位於德勒斯登)「CYNETART」國際藝術節的負責人。在2016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depart.one」,藉以打造國際藝文交流網絡,並且推動自己所屬的一些合作計畫,例如「公民媒體實驗室」(自2015年起)與「數位女性主義」(簡稱「dgtl fmnsm」;http://www.digitalfeminism.net)等。此外,他也透過「depart.one」共同參與了「國際先進之聲城市」網(簡稱「ICAS」;自2010年起;http://icasnetwork.org)的開發,以及「CYNETART」國際藝術節在藝術平台「SHAPE platform」上的各種活動(2015-2021年;http://shapeplatform.eu)。他也曾在2016年時,聯合其他地方性的倡議,催生了「網路|媒體|藝術」當代藝術網。
 
駱麗真
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現為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程兼任助理教授。她曾任臺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第二、三屆理事長。2011年起擔任臺灣視覺藝術協會的顧問。自2019年起出任台北當代藝術館(簡稱「MOCA Taipei」)館長。
 
何尉民
跨足新舊媒體、實驗影像與視聽文化等諸多領域。作品曾於四十多國近兩百場當代藝術展、影展及雙年展發表。他是影音平台「A.S.C.」的創辦人,也是「滲透影音媒體藝術節」的發起人。
 
洪韵婷
現為長榮大學美術系副教授。她是「滲透影音媒體藝術節」的主要召集人,也是「tamtamART」臺灣藝術協會的藝術總監。
 
Felix Deufel
聲音藝術家暨音響效果技師,專精3D聲效的錄音、製作與系統設計。除了自己的藝術作品以外(例如樂曲或裝置藝術),他也會接受其他藝術家、機構或組織的委託,協助執行3D聲效方面的工作。他是「Not a Number」有限公司的創辦人,目前正致力於3D聲效控制軟體的開發,以及位於萊比錫的「沉浸式媒體、音樂暨科技中心」(簡稱「ZiMMT」)的建立。
 
陳妍卉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目前任職於藝術銀行。在擔任策展人與展覽設計師方面,她的作品有:《由土地而生》(IA&A at Hillyer藝廊;2019)、《淬・煉》(東京臺灣文化中心、橫濱市民藝廊;2019)、《它說》(國立臺灣科技大學;2018)、《所見為何》(紐約臺灣書院;2017)。

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