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論壇、工作坊 共享的棲地

共享的棲地 © 共享的棲地

周一,2017年11月20日 -
周四,2017年11月30日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共享的棲地
--高科技發展年代裡的藝術
 
威瑪包浩斯大學媒體藝術系教授Ursula Damm ,與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吳瑪悧教授 共同策展
 
 
70年代當德國魯爾工業區發生經濟危機時,80年代,西德就展開讓經濟多樣化和現代化的綜合推動方案,希望藉此不僅重塑經濟活動,也重塑文化的認同。於是北萊茵西發利亞邦便以媒體取代了過去煤炭及重工業的發展。
 
90年代初,當媒體藝術學院出現時,在國際藝術市場上相當有名的科隆因而帶出新的發展方向,也就是所謂的“媒體藝術”。簡單地說,“媒體藝術”與“藝術”的不同處在於,作品表現所使用的科技差異。由於充沛的資源設備、國際講師及大力獎助學生創作打破古典的藝術觀念(許多來此學習的,是從著名的杜塞道夫藝術學院畢業的學生),使得科隆媒體藝術大學(KHM)很快的成為國際具領導性的媒體藝術學校。
 
兩德統一後,第一所包浩斯學校在威瑪也面對機構的轉型,成為包浩斯大學。1996年藝術學院成立了媒體系,專門進行有關科技藝術的教學與研究。所以,在威瑪的包浩斯成立100年後,我們秉持著包浩斯把新科技發展成新藝術的挑戰,作為我們媒體藝術系的經營理念。
 
在“共享的棲地”展裡,學生們展現了媒體藝術/媒體造型系的學習成果。然而重點不在展覽,而是藉此與高師大師生共同進行深入的交流。與不同國家民眾、與其他眾生共享的生活世界,是這次社會性、生態性展覽的主要內容。
 
“共享的棲地”代表著人與環境、人與其他物種間、人與其創造物所形成的環境之間的相遇過程與理解,並將之視為一延續性的、回饋的機制(所謂的“訊息中介之舞” dance of agency)。我們尋找著觀看、思想和行動的擴展可能。
 
而我們這些藝術經驗的基礎乃援自Jakob von Uexküll的概念,他是來自波羅底海,二十世紀德國重要的理論生物學家。他在生物符號學裡呈現,一個生命體如何建構其內在“世界”的基礎。去辨識對於刺激世界的客觀回應,能幫助我們建構個體以及其環境間,從注意到形成影響的模式。我們從Uexküll對於個別生命的完整性的尊重,及其對於刺激所產生的自然反應著手,透過科技的運用,從中發展出一種溝通交流的美學。

演講論壇:
  • 科技藝術在德國與台灣學院裡的發展現況
  • 後人類美學
2017.11.21,13:30-17:30
高師大藝術學院5317教室

工作坊:
  • 「共享的棲地」 藝術家工作坊
2017.11.14-30
高師大116藝術中心、中都溼地公園
 
*詳細時間請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官網及「共享的棲地」臉書專頁。

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