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媒體藝術 Come Up for Air – Transdisciplinary media art

 “Come up for air – Encounters ” 國際座談交流計畫 Foto: © Thomas Dumke

周六,2021年 04月 17日
16:30
座談大約2.5小時

虛擬實境跨界整合基地

身體-聲音-感覺
焦點:身體意識/ 身體感受/ 與身體有關的網絡化的虛擬實境/ 3D聲效/ 媒體哲學/ 媒體生態學

 
當前的媒體藝術運用身體作為基本媒介,使其成為在結合新媒體的實作中的主題。從應用的實踐(Charles Washington)出發,在場景空間中以及在人體科技和虛擬實境的結合中的與身體有關的實際運用(Katharina Groß/陶亞倫),引致了始終與之相連的種種維度,例如沉浸式聲效(Felix Deufel)。這場座談的與談人將分別聚焦於他們各自的創作視角,並且共同探討,在數位化的時代裡,如何將科技化為身體的延伸,又如何才能讓身體知覺、意識活動及虛實空間交互結合之間的相互作用變得可以為人所體驗。

本場對談將透過Etat在地實驗YouTube平台直播呈現,直播連結請見:https://youtu.be/YcnY5GUvjrI

與談人:

Katharina Gross

媒體哲學家暨媒體藝術家。她所主持的「新空間」則是個藉由不斷地在不同的合作中尋求創作的組合。他們本著遊戲與實驗的態度,嘗試並探索在使用虛擬實境軟體與感測器科技下的各種科技藝術的可能性。

陶亞倫
台灣新媒體藝術的先驅,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專任教授。曾受邀參加於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第九屆「當代數位科技影音藝術節」(MADATAC),獲頒新媒體藝術裝置獎。他還曾榮獲巴黎國際藝術村之獎助計畫的首獎;更在2015、2016與2018年榮獲國立臺灣美術館的科技融藝創作獎助。
 
Charles Washington
藝術總監、編舞家暨作曲家。他在2012年創立了自己的公司「Pinkmetalpetal Productions」。近期的作品有:發表於布朗史威克劇院的《Witch way Macbeth?》與《Content》;發表於LOT劇院的《The Spirit Bird》與《finding now》;與德勒斯登高等藝術學院及德勒斯登帕魯卡舞蹈大學共同合作的《ME》;發表於計畫劇院與德法公共電視台(攜手United We Stream)的《M〜{Birnam Woods}》;發表於計畫劇院與海勒勞節慶劇院的《Performing Maleness: Uncoding me》;發表於海勒勞節慶劇院的《Spinner Light》。

黃文浩
大學時就讀植物學系,1983年起轉為從事現代藝術創作。他的作品曾在臺灣的許多當代藝術展覽中展出,他也曾舉辦過多次個展,還曾策劃過許多展覽。1988年,他與莊普、劉慶堂、陳慧嶠等人共同創立了藝術空間「伊通公園」。1995年,他成立了新媒體藝術機構「在地實驗」。自2008年起,他出任數位藝術基金會的董事長。在2009至2017年期間,他還擔任了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的執行長。他致力於在科技社會中探索與嘗試富有創造性的思維。

Thomas Dumke
自2002年起持續於國際間在新媒體藝術領域與各種文化組織中擔任特約文化管理人。他是海勒勞(位於德勒斯登)「CYNETART」國際藝術節的負責人。在2016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depart.one」,藉以打造國際藝文交流網絡,並且推動自己所屬的一些合作計畫,例如「公民媒體實驗室」(自2015年起)與「數位女性主義」(簡稱「dgtl fmnsm」;http://www.digitalfeminism.net)等。此外,他也透過「depart.one」共同參與了「國際先進之聲城市」網(簡稱「ICAS」;自2010年起;http://icasnetwork.org)的開發,以及「CYNETART」國際藝術節在藝術平台「SHAPE platform」上的各種活動(2015-2021年;http://shapeplatform.eu)。他也曾在2016年時,聯合其他地方性的倡議,催生了「網路|媒體|藝術」當代藝術網。
 

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