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当代影像艺术放映 雨将至

“雨将至”——中德当代影像艺术放映 © AKuB/Vika Kirchenbauer

时间:2024年4月19日14:00–18:30(第二章节),19:30–21:30(第一章节), 2024年4月20日15:00-17:30(第三章节)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将于2024年4月19日至20日展出影像艺术项目“雨将至(It's Gonna Rain)”,该项目分为三个章节,放映来自中国与德国的15位艺术家的影像作品,并开展策展人和艺术家对谈。“雨将至”由德国科隆的策展人塔斯娅·朗根巴赫(Tasja Langenbach)和常驻香港和上海的策展人王姝曼共同发起与策划。项目始于两位策展人在2023年的线上文本对话,关于——掩藏于个人和集体记忆中的裂痕,这些裂痕中既见证着历史叙事中的某种断裂,也存在着被剥夺自由的个体在其间内外部之中的挣扎与抵抗。在此时刻,艺术与文化又将如何重新讲述这些裂痕,而在其中找寻到自我叙事的力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些叙事又将如何形成岔路,各自前行?最后,我们是否能在歧路前行中看清彼此?

项目的灵感源于美国极简主义作曲家史蒂夫·莱奇(Steve Reich)在1965 年创作的同名音乐作品《雨将至》,单个曲式和音乐符号层层叠加,循环往复,不断变化。该项目将依序三个章节,从不同维度深入讨论:游魂潜藏于个人的记忆和历史缝隙中(“雾中游魂”);意识形态矛盾中的抵抗与从裂缝中挣扎而出的行动(“隙间之变”);身心受限后所想象的解脫困縛的乌托邦(“如影随形”)。这些项目尽管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皆指向于存在于中国、德国及其他地区的当代现实问题。每件作品也都试图揭开暴力和扭曲的痕迹,同时展现个体在裂缝和断裂中的前行,在个人和集体记忆的空白、重叠和变化中寻找希望和出路的可能。

这一次,我们将再一次地凿开裂缝,探寻前行道路。


第一章节 雾中游魂
  • 艾丽娅内·埃丝特·博茨,《在言语之中》,2021,22:20
  • 葛纳·韦蓝德,《奶中墨》,2018, 12:12
  • 米利亚姆·戈辛 & 莉娜·塞克曼,《纪念品》,2019,20:50
  • 王博,《九龍東往事》,2023,37:00

第二章节 隙间之变(仅限内部邀请)
  • 安娜·蔡特,《无所畏惧》,2023,31:29
  • 穷⼭恶⽔电影小组,《备忘录》,2023,30:08
  • 忻慧姸,《日 ''''''';''''''' 記》,2021, 16:00
  • 王拓,《第二次审问》,单频录像,2023,1:05:04
  • 玛蕾克·伯尼恩 & 亚历克斯·葛伯勒,《景深》,2017, 14:22
  • 艾丽·科尔迪尼亚斯,《墙是有感情的》,2019, 13:12

第三章节 如影随形
  • 彭祖强,《保联》,2020-2021,13:58
  • 维卡·基辛鲍尔,《缝隙的无题序列》,2020,12:31
  • 彭祖强,《似曾相识》,2023,2:30
  • 朱利安·昆廷,《领地》,2022,10:10
  • 袁中天,《吻别喧嚣》,2021-2022,21:51
  • 艾坎·萨福格鲁,《拜访》,2019, 12:30


策展人

Tasja Langenbach塔斯娅·朗根巴赫
塔斯娅·朗根巴赫曾在埃朗根、莱比锡和巴塞罗那学习艺术史和文化学,自2012年起担任波恩影像双年展(Videonale Bonn)艺术总监。2004年至今,她为法兰克福Anita Beckers画廊、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波恩影像双年展、埃森弗柯望博物馆等机构担任自由策展人。她是杜塞尔多夫IMAI基金会遴选、奖项及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的固定成员兼管委会成员。2005年起长期为各类展览画册撰稿,重点关注年轻一代群体的当代艺术与视听媒体作品。2017年起承担杜塞尔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文化、美学及媒体专业硕士课程的教学工作。

王姝曼
王姝曼,出生于南京的策展人和写作者,硕士毕业于悉尼大学艺术史与电影研究系艺术策展专业,目前生活、工作于香港,任大馆副策展人。她曾于2017年至2023年供职于OCAT上海任展览部主管,负责展览策划、组织及统筹。从业以来,她一直以影像及媒体艺术实践作为写作及策展工作的方向。其过往文章及采访散见于《艺术论坛》《Art-Ba-Ba》《艺术新闻》《信睿周报》等。她于2022年获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并于2021及2020年分别入选为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六强及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决赛候选人。2023年,她同时获得了瑞士文化基金会与集美·阿尔勒的国际访问基金,并于同年前往瑞士及法国(阿尔勒、巴黎)展开研究与访问。

 

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