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五点的上海指南(4)
莫干山路

我曾做过一个奇异的梦。梦里有栋绿色的三层楼房矗立于丁字路口,斑驳的外墙上圈着一个大大的“拆”字。但不知是否因为阳光反射的关系,那“拆”字也像经历了许多岁月似的,黯淡得近乎褪色。那应该是一个明媚的下午,我在梦中走向那栋绿色的楼。
作者: btr
醒来之后努力回想,我才意识到梦中的那栋楼就是我曾在昌化路、莫干山路口看见的那一栋。十多年前,它就已被命运标注了拆迁的未来,但直到三四年前商业地产项目终于启动,它才真正消失。在梦中,我走到绿色楼房旁的小花园里,看见两个老人正在下棋,周围还有三四位围观者。
这盘棋下了很久。夕阳将楼房的阴影投射在棋盘上,此刻,棋盘上只有一个角落还有阳光。我就是在这时发现其中隐含的逻辑的:他们正努力将棋子挪向有阳光的区域——他们在象棋棋盘上发明了另一种游戏。
在每一个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总有一些街道与另一些街道之间是有时差的。一些地方毫不迟疑地奔向未来——它们甚至成为了那些发生在未来的科幻电影的布景——另一些则或有意或无意地落在后面,或像莫干山路那样,掉进时间的罅隙之中。
据民国36年出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显示,兴建于1918年的莫干山路两侧曾一度布满了工厂和仓库。西侧有信和纱厂、信孚印染厂、信义机器厂和荣氏家族的福新面粉厂等,后来这块区域被部分改建为M50艺术园区。沿苏州河(其时亦称“吴淞江”)的区域则有南记、福新、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的仓库。南侧如今红子鸡及家具城的区域,当时则是申新纺织厂的仓库。有趣的是,当时仓库被称为“堆栈”;而这个词到了互联网时代,往往只取其引申义使用,即指一种依照后进先出(LIFO)规则运行的抽象数据类型(stack)。就好像当这个工业区被时代删除时,词语也被一并拆迁了似的。
莫干山路最有魅力的时候,是工业区已然迁除、但新的商业地盘未及进驻的那几年(2005年至2015年前后)。仿佛掉进两个时代交接棒的缺口,这段时间的莫干山路——除了已被改造成小798似的M50艺术区外——始终保持着某种“半废墟”的状态。路的北侧,将废墟隔离开的长达几百米的围墙成了涂鸦者的圣地,这几乎是过分规整的国际大都市里唯一被默许涂鸦的马路。在莫干山路120号的原面粉厂里,野草渐渐长到及人的高度,废弃的民国老楼成了《色,戒》某场戏的拍摄场地,而孤零零矗立在废墟中央的那栋楼一度被改造成“island 6”,一个技术极客(tech-geek)创立的艺术家共同体。还有摄影师和婚纱摄影师将之变作天然影棚,影棚又变作停车场,或野猫野狗黄鼠狼的聚居地……总之,废墟意味着一切可能性,地图上空白的飞地是时间罅隙里梦幻的游乐场。
最出人意料的,或许正是这座未来的Shopping Mall。当沿着苏州河的脚手架逐渐拆除,英国著名设计师Thomas Heatherwick——就想一想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或纽约Hudson Yards旁的Vessel多么令人惊叹——古怪而充满奇幻色彩的“1000棵树”(1000 Trees)项目已初露端倪。它会将我们带进另一场现实之梦吗?
指南
在M50园区内找一处空白墙壁,将这篇文章在歌德学院网站上发表的网址URL制作成的二维码绘于其上;或制作二维码贴纸,粘贴于莫干山路文中提及的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