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城專欄:廣州
「未來,紀錄片的價值才能得以體現」

© 張鸝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英文縮寫GZDOC)是中國最大的電影節之一,每年都會展映內容豐富多彩的國內外紀錄片。張鸝是電影節的主要組織者之一,是一位富有熱情的電影愛好者,在電影節擔任副秘書長一職。張鸝的辦公室位於廣州市中心的一幢摩天大樓裏,裝飾得非常古樸典雅,她就是在這裏接待了我,並和我談論她是如何加入電影節團隊、廣州作為文化之都的價值以及中國紀錄片的新平台——社交網絡。
作者: 貝美嵐(Malina Becker)
張鸝不僅熱愛電影,而且熱愛中國的傳統民族飲品——茶。在辦公室裏見到我的時候,張鸝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是否想喝杯茶。我原以為她指的是在紙杯裏沖泡的綠茶,然而張鸝卻把我帶到旁邊的房間,裏面有裝飾得非常漂亮的茶台。我們一起坐下,張鸝開始進行一次小的「慶典」。她全神貫注的開始準備:用熱水給茶碗加熱,把冒著熱氣的茶水從一個茶壺倒入另一個茶壺,直到淺綠色的茶水在小白瓷碗裏散發著香氣的時候,才開始講述她對電影的那份熱情。
張鸝生於上世紀80年代初,2012年起任職於中國最大的紀錄片電影節,也就是廣州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在這之前,張鸝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條道路。她在深圳長大,按照父母的意願在大學期間攻讀了國際金融專業,之後在政府機關工作了一段時間。但是,張鸝對文化與藝術的興趣並未因此而消散。緊鄰深圳的廣州一直吸引著她,因為她覺得與年輕的深圳相比,「廣州這座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於是,張鸝搬到了廣州,並開始在媒體領域工作,2012年加入廣州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很多紀錄片導演都熱愛廣州,甚至把廣州視為帶來歸屬感的天堂。
廣州是一座擁有歷史傳統的城市:黃浦區是廣州的老城區,分佈著19世紀修建的磚石建築。在靜謐的沙面島上,老人們在廣東音樂的伴奏下跳著舞。周末,各個大家庭聚在一起,在其中一家廣州茶樓一家人享用著早茶,所謂早茶,其實是一種廣東式的早午餐。但是,廣州同時還是一座現代城市。夜晚,高樓大廈的燈光閃耀著珠江兩岸,市中心的廣州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之一。由明星建築設計師薩哈·哈帝(Zaha Hadid)設計的廣州大劇院雲集過國內外著名的音樂家。「廣州一直是領跑者。」張鸝說。無論是電影還是廣東流行樂,這裏經常是全國的標杆。廣州地區深受附近的香港和澳門兩座都市以及多元文化居民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廣州曾一度影響著世界。當時有很多人要學習廣東話,粵語曾被視為是高貴的語言。」張鸝認為,除了每年舉辦的廣交會——全球最大的博覽會外,紀錄片電影節是廣州最重要的國際盛事。廣州地方政府支持電影節並且信任她的團隊。「政府看到我們在做什麼,看到我們的價值以及電影節的長遠發展,因此對我們的工作也表示贊同。」
張鸝侃侃而談,期間還帶著歡聲笑語。隨後,她重新倒上一杯茶,在回答問題之前,思考良久。
新媒體平台非常有預見性,再次改變了紀錄片電影的發展,也改變了觀眾對紀錄片的接受。相應的,這也影響到了電影製作。
張鸝非常重視國際對話,非常樂於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人齊聚廣州紀錄片電影節,進而促成越來越多的跨國製作。去年,電影節收到了超過4000多部紀錄片。「我想,隨著國際間合作的不斷強化,中國紀錄片電影的質素也得到了提升。」國外製作經常在聲音與作曲的支持下,聚焦於人們的內心生活,從哲學視角分析人的心理。給張鸝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伊斯梅爾·喬弗洛伊・尚杜提斯(Ismaël Joffroy Chandoutis)執導的短片《黑波》(Dark Waves)。該電影榮獲2018年廣州紀錄片電影節最佳短片獎。「這部電影令我非常驚訝。其中沒有展示人物、沒有展示明確的物件,這部作品實在是太優秀了!我當時想,用這樣的方式竟然也能製作出紀錄片!」張鸝興奮地說。她最推崇的中國導演是周浩,並稱其為中國的弗雷德里克·怀斯曼(Frederick Wiseman,美國導演——作者註)。「周浩的電影會給觀眾這樣一種感覺:拍攝時似乎沒有使用攝像師。影片裏的人物以其完全真實的一面示人,看上去對導演是完全信任的。」
張鸝視紀錄片為珍寶:「我想,對於看待世界的自身視角與自身價值體系來說,紀錄片都是珍貴的。」很多紀錄片具備的價值很晚才被世人發覺,例如幾十年前的一些紀錄片就是如此。「通過這些紀錄片,今天的我們能夠瞭解幾十年前是什麼樣的,當時又發生了什麼。觀眾的感覺如身臨其境。」張鸝覺得,紀錄片的這種長遠性是非常珍貴的,她最後微笑地總結道:「未來,紀錄片的價值才能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