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 © Noah Buscher 人们谈论身份认同如同谈论自己拥有或占有之物。然而身份认同是发生之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超越界线的——而界线是由我们自己和他人划定的。 边界以内还是之外,都不是客观特质的总和,却与我们的感知相关。为什么有些界线在我们看来清晰无比,有的却渐渐模糊消失——这正是我们这期焦点尝试探讨的问题。 © Anatoliy Gromov 同性恋爱 解析中国的同性恋恐惧症:一次重构性尝试 在中国,当男同性恋者或女同性恋者向他人透露自己的性取向时,你往往会得到各种各样的故事,例如,有些人只会向自己的密友倾诉,对他们的父母、亲戚、或是同事却保持缄默,与他们往来的人充其量只能影影绰绰地有所察觉而已。有些同性恋者会选择形婚——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另一位同性恋者。事实上,看在父母的份上,同性恋者往往会将自己的生活伪装成异性恋者的样子,因为只有那样的生活方式才能被中国的父母们认可为“正常的”、从而为他们所接受。 图片(局部):© 詹诺斯·埃肯斯(János Erkens)/ 费利克斯·施密特(Felix Schmitt) 男性气质 男人什么时候才是一个男人? 今天,男人有着什么含义?我们询问了几位在德国生活的人对男性气质的理解。 图片(局部)版权:阿多比(Adobe)/岩层—图片设计(Stockwerk-Fotodesign) 中间性别 有别于男性或女性的第三性别 从2019年初开始,德国的出生信息登记栏上列出可供选择的第三种性别,这就是既非男性、也非女性的其他性别。政策的推出具有双重目的:对于需要在孩子出生时对其性别进行明确归类的父母而言,他们可以卸下一项重担,不用再去决定自己的孩子将来应该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生活;第三个选项意味着,所谓独特也是正常的状况。 © Alex Alvina Chamberland 艺术家亚历克斯·阿尔维纳·钱伯兰访谈 停止排斥,包容相待 亚历克斯·阿尔维纳·钱伯兰(Alex Alvina Chamberland)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兼作家,他和我们分享了跨性别身份、跨性别女性对男性的吸引力、性别研究以及酷儿联盟话题。 © Dominik Vanyi 中国的跨性别人士 生不逢身 这是一场安静的运动,然而,在中国社会接受跨性别或同性恋等差异之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宪法第33条虽然保障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某些方面在法律上依然处于灰色地带。 © Claudio Schwarz 与史蒂维·施密德尔博士对话 有关广告中涉及性别歧视的讨论 史蒂维·施密德尔博士(Dr. Stevie Schmiedel),臭粉色协会会长,一个针对大男子主义与恐同的反抗与教育机构,致力于举报涉及性别歧视广告的平台。采访中谈到德国的广告,有毒的男性气质以及进步的性别角色。 © Marika Vinkmann 短篇故事 窗外的美丽世界 一个女人的故事,有一天她忽然失踪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