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
凯·图赫曼

  • 凯·图赫曼 © 歌德学院中国

    凯·图赫曼在蓬蒿剧场上演的文献剧《北京城市故事》

  • 凯·图赫曼 © 歌德学院中国

    凯·图赫曼在蓬蒿剧场上演的文献剧《北京城市故事》

  • 凯·图赫曼 © 歌德学院中国

    凯·图赫曼在蓬蒿剧场上演的文献剧

  • 凯·图赫曼 © 歌德学院中国

    凯·图赫曼在蓬蒿剧场上演的文献剧《北京城市故事》

  • 凯·图赫曼 © 歌德学院中国

    在中央戏剧学院的讲座“文献剧——历史书写的另一种方式”

  • 凯·图赫曼 © 歌德学院中国

    在中央戏剧学院的讲座“文献剧——历史书写的另一种方式”


凯·图赫曼毕业于柏林表演艺术学院戏剧导演专业。2006年取得硕士学位后,他主要在马克西姆·高尔基剧院担任戏剧编导。2006年至2008年,他出任魏玛德意志国家剧院常驻导演。在歌德学院的资助下,他于2008年至2010年间在近东和北非地区(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国家剧院和埃尔比勒伊拉克艺术学院)与公民社会演员合作,编排了若干戏剧和演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图赫曼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创作重心——将戏剧作为记录历史的替代手法。2010/11年,图赫曼担任维尔茨堡美因弗兰肯剧院首席戏剧构作,并在那儿与汉斯·韦尔纳·克罗辛格合作,于2012年创作了戏剧《祈求庇护者》。同年,图赫曼还作为访问学者,应邀到访了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戏剧系。


2013年起,图赫曼将他文献记录式的工作方法带到了中国,为中欧艺术交流作着自己的贡献。2016年,他与戏剧团体“草台班”合作的戏剧作品《废物》入选柏林戏剧节“剧本市集”单元推荐名单,其反应文化大革命历史的新作《红》应弗利·莱森的邀请参加了荷兰迷失戏剧节。此外,图赫曼还应纽约戏剧教授马尔文·卡尔森的邀请,出任上海戏剧学院马尔文·卡尔森戏剧中心顾问,并在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授课。

在北京驻留期间,图赫曼创作了文献剧《北京城市故事》,借此研究因特网的数字空间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记录历史的替代手法。通过与演员们的平等合作,他将网上与北京城市历史相关的信息、评论和博客文章搬上了舞台。该剧作为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的参展剧目之一,于2013年6月29日在蓬蒿剧场与观众见面。他为此举办的系列工作坊也得到了中央戏剧学院李亦男教授和她的学生们的鼎力支持。
 
驻留时间:2015年9月-11月
分类:表演艺术
驻留地点:上海


2015年9月,独立戏剧团体“草台班”邀请凯·图赫曼一道编排作品,希望借鉴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反映上海棚户区的历史和现状。2015年10月9日,这部名为《废物》的文献剧在上海上午艺术空间举行公演。
 

凯·图赫曼在中国的后续项目:

 
2014/2015: 《红》
 
2014年是中国最著名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问世五十周年。编舞家、舞者兼“生活舞蹈工作室”创始人文慧属于看八大样板戏长大的一代。出于个人爱好和对这段特殊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研究,她决定将这部现代芭蕾舞剧以文献剧的形式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

在歌德学院的支持下,生活舞蹈工作室自2014年起与凯·图赫曼合作,开始了《红》的创作。《红》重新解读了《红色娘子军》,还原了该剧的创作过程,并分析了样板戏作为政治文化象征和文化大革命中集体意识组成部分的特殊地位。这部集文献剧和舞蹈剧于一身的作品,于2015年12月25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首演。

2016年8月至9月,生活舞蹈工作室又与歌德学院中国分院一道,将《红》带到了北京,并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
 
2016: “电影和文化”工作坊
 
作为2016中德交流年的一部分,凯·图赫曼与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吴文光一道主持了一个电影和戏剧工作坊,邀请15名中国青少年和15名德国青少年齐聚北京,分享他们对戏剧和电影的感悟。
 
 
2016/2017:  《水浒》

凯·图赫曼正与李亦男合作,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加工并搬上舞台。该剧计划于2017年5月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