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和导赏 《水泥》(海纳·穆勒根据格拉德科夫小说改编)

周日,2019年07月07日

16:00 - 18:50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狄米特·戈契夫执导,慕尼黑王宫剧院

导赏嘉宾:艾娃· 贝伦特(柏林戏剧节评委,戏剧评论)
时间:2019年7月7日,16:00 – 18:50
语言:德语,中文字幕/中文翻译
地点: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免费入场
 

作为2019年“柏林戏剧节在中国”活动的一部分,我们将于7月7日放映狄米特·戈契夫执导、慕尼黑王宫剧院制作作品《水泥》(海纳·穆勒根据格拉德科夫小说改编)的演出录像,该作品受邀参加2014年柏林戏剧节。放映开始前,柏林戏剧节评委艾娃· 贝伦特将为观众作导赏。
 
经过三年革命和内战,指挥官格勒布·楚马洛夫如奥德修斯那般回到宛如陌生世界的家乡。水泥厂透出衰败的迹象,革命的梦想和憧憬在日常的生存斗争中逐渐消逝。楚马洛夫的妻子塔莎将女人们组织起来维持着当地一家孤儿院的运行。财产和家庭对她来说无足轻重,她像美狄亚一样,将他们共同的孩子献祭给了革命使命。小市民工程师克莱斯特激起了楚马洛夫心中阿克琉斯般的愤怒。他曾将格勒布出卖给了敌人,如今却被任命为水泥厂的负责人。年轻的革命分子波利亚和伊瓦金对即将到来的革命翘首以盼,却被党组织拒之门外。革命背弃了它的孩子们。楚马洛夫绝望的挣扎就像赫拉克勒斯与九头蛇之战:残破躯体与进步思想之间噩梦般的扭曲斗争。
 
对于剧作家海纳·穆勒而言,“创作古典神话题材的作品相当于创作历史作品”。根据格拉德科夫在1925年出版的革命小说,他在1972年创作了一部宏大的人类悲剧。剧中人物的古典式语言、紧张的画面和幻象,激发的既是陌生感又是亲近感。狄米特•戈契夫导演了穆勒这部鲜被搬上舞台的戏剧,这部作品表现人类的一个短暂瞬间:曾存的夙愿最终破灭,好似楚马洛夫孩童般眼中的一场怪诞却诗意的仪式。因为“人类需要的是未来,而非瞬间的永恒。人类必须一次又一次掘出那些逝去之人,因为只有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人类才能进入未来。”(海纳·穆勒)
 
海纳·穆勒的《水泥》是戈契夫导演的第五部剧作,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他于2013年10月去世,《水泥》则被邀请参加2014年的柏林戏剧节。该剧于2013年5月5日在慕尼黑王宫剧院首演。狄米特•戈茨谢夫一生致力于研究作家海纳·穆勒的作品。这部在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却鲜为编排过的戏剧被导演以孩童的视角演绎成了一场怪诞却诗意的仪式。
 
柏林戏剧节评委会邀请该剧的理由是:
“恰巧是——或者说正是在慕尼黑奢华的马克西米利安大街上,戈契夫坚定决绝地重述革命的艰难,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讲述坚持革命、为革命正名,以及从中汲取经验的艰辛。(……)戈契夫充分运用古典画面语言,深入骨髓却字字珠玑地讲述,在过往的灰烬中找寻未来的愿景:在可怕的灰色无境之地,在优秀演员们(包括瓦莱利·切普兰诺娃、比比亚娜·贝格劳、塞巴斯蒂安·布隆贝格)的演绎之下,(绝非仅是苏联式的)乌托邦最终走向坟墓,而人们仍梦想着对进步的渴望和对变革的永恒需求。”
 
艾娃·贝伦特,出生于1973年,曾先后在美因茨、第戎、柏林学习历史、文学和戏剧。2001年以来任杂志《今日戏剧》的自由撰稿人,并任《日报》以及“德意志广播电台文化频道”的作者。曾担任“律动戏剧节”(Impulse)、柏林市政府、2008至2010年“柏林戏剧节”、“自由剧场政治艺术节”(Politik im Freien Theater)的评委,曾是“柏林首都文化基金委员会”的成员。

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