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沙龙 在光与万物背后——旅行,写诗,新可读主义

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周日,2021年04月25日

15:00 - 16:30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马蒂亚斯·波利蒂基对话胡蔚

时间:2021年4月25日,15:00 – 16:30
嘉宾:马蒂亚斯·波利蒂基,胡蔚
地点: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语言:中文,德文
免费入场,疫情限流,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值德国作家马蒂亚斯·波利蒂基首部中文著作——诗集《在光与万物背后:81首诗》出版之际, 2021年4月25日,波利蒂基将与日耳曼学者、本书译者胡蔚进行对话。对话内容将涉及写诗、旅行、德国文学的“新可读主义”以及诗歌翻译的挑战等话题。《在光与万物背后:81首诗》一书其他译者也将在朗读和讨论中发言。本次活动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举行。波利蒂基将通过远程连线参与对谈。
 
马蒂亚斯·波利蒂基(Matthias Politycki),1955年生于德国卡尔斯鲁厄,现居汉堡和慕尼黑,其人生一半的时间都在旅途中。波利蒂基足迹遍布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被誉为德国作家中的环球旅行者。他从16岁起就开始写作,并以其首部小说《 Formfex im Sprachfels》(《死亡世界》)享誉世界。 直到今天,他的作品包括30多部著作,多部小说、短篇小说和诗歌,以及备受推崇的非小说类书籍和旅行文集。他被认为是一位极富个人风格、非常擅于修辞的伟大作家,也是当代德国文学中最全能的作家之一。 他的《婆娘小说》向70年代和80年代致敬,是后现代文学的核心作品之一。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美的流浪汉小说之一”(不来梅电台),他的讽刺小说《180天环游世界》荣登畅销书榜单。在他的小说《撒马尔罕》被誉为“真正的巨石”,七年之后,他的长篇小说新作于2020年出版,而为此,他差点死在了非洲。使他得救的,是一个女人的爱。
 
马蒂亚斯·波利蒂基的诗歌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其作品既包含严谨的十四行诗,也包括“具体诗”(注:是一种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于德语国家乃至欧洲范围的实验性诗歌流派,把字母、音素、词汇等语言文字符号具体化、视觉化)、俳句和民谣等,其作品主题聚焦爱情、死亡和所谓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从德尔酵母饺子到慵懒的博茨瓦纳布鲁斯,他的诗作带领读者踏上通往乡土历史与世界智慧的旅程。学者沃尔夫冈·弗吕瓦尔德(Wolfgang Frühwald)对其诗作如此评价:“他的诗歌讲述了上千个故事,其散文听起来像古老的狂想曲,对于沉重的主题,他处理得举重若轻,将其内涵深深隐藏在文本深处,看似简单的文本结构其实只是一种表象。人们可以在波利蒂基的‘写作准则’中可以读出尼采的信条:‘表面——源自深刻’。”


“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表达讲究,贴近生活,开放包容。其诗如其人。”(德国《今日新闻》)
 
“他的诗歌创作体现了对于人类行为极其精确的观察,他对于事物的描摹几近拜物教似的准确,语言富于幽默感,表达清晰,技巧娴熟。”(德国广播电台)
 
“尽管这位诗人在表达形式和文学传统方面都受过良好的训练,但他仍然信奉‘新可读主义’,始终放弃任何令人困惑、莫名其妙的表达方式。 在这部诗集中,他以看上去朴实无华的语言去探索幸福;其间,总是表达出对于无常的忧郁感慨。”(《南德意志报》)

 
 
2021年,马蒂亚斯·波利蒂基的诗集《在光与万物背后:81首诗》在歌德学院翻译资助计划资助下,由“未读”(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诗集选自波利蒂基的《诗歌总集2017 - 1987》,也是作家专门为中国读者精心挑选的。本部诗集分为“自然之诗”、“城市之诗”、“爱情之诗”“生活之诗”和“远东之诗”五个部分,后记附有波利蒂基于2018年10月7日在北京大学的讲座“自然之诗与诗之自然”上发表的演讲全文《自然之诗,城市之诗,爱情之诗,生活之诗——为何写诗和对诗歌的期待》。
 
马蒂亚斯·波利蒂基(Matthias Politycki),1955年生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德国笔会成员。1987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出版个人首部长篇小说,1989年至1990年任慕尼黑大学助理教授,随后成为自由撰稿人,并很快在当代德语文坛享有一席之地。波利蒂基已出版三十余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杂文等,作品被译为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丹麦语、日语等多国语言。2018年和2019年,波利蒂基先后受邀,在上海和北京驻留。在北京期间,还曾与歌德学院合作举办过一次诗歌翻译工作坊。
 
 
胡蔚,北京大学德语系副教授,慕尼黑大学德文系博士。研究重点:德语文学史、德语诗歌、德语自然文学。

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