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
ABC – 教你認識柏林學派

Berlin School Glossary
©Goethe-Institut Hongkong


新一代抗拒被定型、抗拒被大台代表,近年的藝術界、電影界風向亦然。多久沒聽過什麼派別、什麼學院之說?其實,所謂派別、學院,大多是藝術評論人或學者提出,以方便分析歸類與評論,你問藝術家或導演本人,相信大多數在創作時並沒有要跟什麼路線與派別的意圖。
 
像德國較近代的電影學派柏林學派,最先便由影評人Merten Worthmann在德國報紙Die Zeit評論Angela Schanelec的作品Passing Summer時提出,繼而延伸至Christian Petzold、Thomas Arslan等導演風格類近的作品,最終便成為德國少有被大量研究與引用的電影學派。
 
引用資深傳媒人Anke Leweke的解釋,「柏林學派」的電影可被解讀為從西德視角出發,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激動變遷的一種回顧式紀錄。被歸類為「柏林學派」的電影往往在平靜壓抑的影像間流露一種下意識的不安全感。的確,這類電影容易予人透不過氣的感覺,實不是廣大觀眾心中的那杯茶。然而,隨著時間流逝,能讓人冷靜回顧那一個年代、那一個德國社會真實狀況的,亦非這些作品莫屬。
 
10月是德國電影的重要月份(因為有KINO德國電影節!),想進一步瞭解「柏林學派」,我們誠意向你推薦Berlin School Glossary – An ABC of the New Wave in German Cinema。

書本可於香港歌德學院圖書館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