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捷徑:

直接前往內容(Alt 1) 直接前往總目錄(Alt 2)

城市面貌 科隆
科隆適合不會頭暈和喜歡熱鬧的人

豈止大教堂和狂歡節 – 科隆也是男女同志的生活中心:二零一九年克里斯多福街慶—街頭派對的參加者。
豈止大教堂和狂歡節 – 科隆也是男女同志的生活中心:二零一九年克里斯多福街慶—街頭派對的參加者。 | 照片(細節):© picture alliance/Christoph Hardt/Geisler-Fotopress

當然:科隆有大教堂和狂歡節。但這座位於萊茵河岸上,羅馬人建立的城市,早在中世紀時就已經是大都會了,其實還有許多可觀之處。在這座城裡,你可以在麥當勞洗手間的前方找到古老的祭壇遺跡,又能在電纜工廠裡遇見高雅文化,參觀全球規模最大的電玩展。

作者: 克里斯揚・鮑斯(Christian Bos)

科隆大教堂的秘密

你跑不掉的:沒有進入大教堂參觀的人,不算來過科隆。 你跑不掉的:沒有進入大教堂參觀的人,不算來過科隆。 | 照片(細節):© Adobe 你跑不掉的:沒有進入大教堂參觀的人,不算來過科隆。許多觀光客眼中的科隆甚至就只有大教堂,實在很可惜。更令人感到惋惜的,是雖然造訪了大教堂,卻沒有見識到它的廬山真面目;這座哥特式大教堂可是充滿了秘密和驚喜呢。您知道,這座大教堂遲至一八八零年才完工 – 一二四八年就開始興建了呢 – 其實有一部分建築應該是白色 – 而不是像您今天所看到的,黑色?如果今日有誰動手清潔它的外觀 – 費用高得嚇人,而且事實上也不允許這麼做,因為這麼一來整座建築就得經年累月包覆著鷹架 – 你另外還能看見龍巖山(Drachenfels)(坐落於波昂近郊的Königswinter的山)灰色的岩石,以及棕色的砂岩。這座城市的灰塵和煤煙給了這座大教堂統一的外觀。您想得到嗎?從西大門入口右角向上望,可以在第二排天篷的外側找到一個方濟各教宗的小雕像。或者,東方三博士神殿周圍的迴廊處,可以找到法國王后瑪麗亞・德・麥地奇(Maria de Medici )被埋藏於地板內的內臟?也許你在大教堂裡逗留了好幾年,卻始終沒辦法把所有能挖到的寶一一找出來。陽光普照的午後,沐浴在五彩繽紛之中,這是從葛哈特・李希特(Gerhard Richter) 二零零七年重新鑲嵌的一萬一千五百片玻璃石照射下來,交織而成的彩光。可以事先規畫好的人,應該設法參加一場屋頂導覽;不過,只有年滿十六歲,不會頭暈的人,才能報名。

自我陶醉和科隆方言搖滾樂

許多以科隆方言演唱的樂團在全德國也受歡迎:有十三位團員的「橫打銅管樂隊」巡迴表演中。 許多以科隆方言演唱的樂團在全德國也受歡迎:有十三位團員的「橫打銅管樂隊」巡迴表演中。 | 照片(細節):© picture alliance/Horst Galuschka/dpa 「愛你的城市」,科隆主要通道之一,歐芬巴赫廣場(Offenbachplatz)上興建中的科隆劇院工地旁邊,是為科隆的主要幹道。這個四公尺高的句子,在往北南方向的四線道上翩翩飛舞,聲聲呼喚。十五年來,藝術家梅爾林・鮑爾(Merlin Bauer)用這句口號,為許多人覺得醜陋的這座城市的戰後建築大聲疾呼。在(奧地利)格拉茲(Graz)出生的他始料未及的,是他創造的這句口號被全面接納。愛你的城市 – 科隆人無須旁人提醒,此外,還有一首流行已久的同名歌曲,由「狼城脂粉俠樂團」(Cat Ballou)的團員與當地的足球英雄魯卡斯・波竇爾斯基(Lukas Podolski)合作完成。這個樂團是許多以科隆方言演唱歌曲,然後成功的把這座城市的暢銷曲,推廣到其他地方的樂團之一。一九七零年代初期,結合了英國搖滾樂以及愛爾蘭民謠,有時嘲諷,有時感傷,唱出萊茵地區悠閒愜意的「赤足樂團」(Bläck Fööss)帶動了這股風潮。可以說,赤足樂團有點兒像舊約聖經,連同「凡人樂團」(Die Höhner),翻天覆地的讓用科隆方言唱的搖滾樂達致自我陶醉的境界,停都停不下來。至今這個派別仍舊舉足輕重。這是否與„Kölsch“這個字,既代表科隆方言,又直指在城裡釀造的頂級發酵啤酒有關?不管怎麼說,像布鷹斯(Brings)、騷動(Kasalla)或者「橫打銅管樂隊」(Querbeat, 其實來自鄰近的波昂)這樣的樂團,不僅在狂歡節上,而且早就在德國各地大受歡迎了。其中有一部分可能與科隆式的自由放任,滿足了聯邦共和國內廣大的群眾所嚮往的南方輕鬆愜意情調有關。在這裡,貪汙的說法是聽起來很俏皮的「互助團體」(Klüngel),至於科隆人共有的聳肩動作,是否意味著自己力有未逮,甚至已被收錄到所謂的「科隆基本法」的文章中,也就是科隆生活方式指南。你可以在書中找到智慧雋語,例如「目前還算順利」,或者「你想幹嘛呢?」這些確實討人喜歡,但是要愛上一座城市,倒也變成了一樁真實的任務。

最令人期待的博物館...以及最讓人放鬆的

應用藝術博物館的咖啡座是城中鬧區最美麗也最安靜的地方之一。 應用藝術博物館的咖啡座是城中鬧區最美麗也最安靜的地方之一。 | 照片(細節):© picture alliance/Hackenberg-Photo-Koeln/Rainer Hackenberg 沒有哪座城市,起碼科隆市府在它的網站上如此宣稱,像科隆這樣,用自己的預算經營這麼多家博物館。除了新的市立博物館之外,還有許多私人管理經營的機構:凱特・柯爾葳茲—博物館(Käthe-Kollwitz-Museum),與博物館同名的女藝術家因其版畫展現對飢餓與苦難懷有同情心而聞名,這間博物館所收藏的她的作品為全球最多;令人不解的是,她的作品陳列在購物中心的頂樓。設於法理納紀念館(Farina-Haus)內的香水博物館,是當今世上仍存在的最古老的香水工廠,也是科隆香水的誕生地。香水工廠的對面就是瓦爾拉夫・里夏茨博物館(Wallraf-Richartz-Museum),這可是科隆眾多博物館中的一間旗艦店,畫廊裡展示著從中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的多幅傑作。 接下來是路德維希博物館(Museum Ludwig),這裡收藏了表現主義與普普藝術領域的當代藝術品,每一件都很吸睛:巴黎之外,您不太可能在別的地方欣賞到如此多畢卡索各個時期的作品。若論科隆眾多博物館中最有魔力的一間,卻得在名氣較小的地方才找得到,科隆應用藝術博物館,簡稱MAKK。一望即知,這間博物館長期資金不足,但那間有內院的咖啡館,堪稱城裡鬧區最漂亮也最安靜的一隅。再走幾步路,就是坐落於科隆教區內柯倫巴藝術博物館(Kolumba),光看它的建築就讓人嘆為觀止:二零零七年,瑞士的明星建築師彼得・族托爾(Peter Zumthor)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的聖柯倫巴教堂的地面上,建起了同時也可以參觀教堂遺跡的博物館。如果你想遠離科隆,沒有比柯倫巴區這座全部以桃花心木覆蓋住的圖書館更理想的地方了。

從「國際流行音樂及娛樂展」到「電玩展」

科隆人總是找得到裝扮的理由 – 狂歡節之外也喜歡扮裝去看電玩展,全球電玩家最大的展覽。 科隆人總是找得到裝扮的理由 – 狂歡節之外也喜歡扮裝去看電玩展,全球電玩家最大的展覽。 | 照片(細節):© picture alliance/Geisler-Fotopress/Christoph Hardt 一九九零年代,音樂工業獲利最多的時期,科隆 – 一如當地習以為常的十分自負 – 允許自己冠上流行音樂之都的美稱,不過「國際流行音樂及娛樂展」(PopKomm)確實在這座城市立足,在科隆環城路上舉行一場盛大的露天慶祝活動,也舉行上百場演唱會。二十一世紀初,科隆的「國際流行音樂及娛樂展」遷往柏林之際,雖然這個行業早就因為網路、下載以及串流平台而急遽衰退,但科隆依舊覺得受傷,被冷落了。這個傷口現在已經癒合了:十年以來,八月底舉行的「電玩展」(Gamescom),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電腦與電子遊戲展覽,把許多人吸引到科隆來。一開始約有四十萬人參觀,其中一大部分人扮裝而來。參觀者如此之多也意味著,這個展覽現在已延伸到整座城市了。

米爾海姆如何搭起一座橋梁

位於科隆米爾海姆的卡爾斯廠曾經是生產電線、架空電纜以及高壓線束模的工廠,今天這一區是科隆劇院的備用演出場地,它的前面是社區花園“Carlsgarten“。 位於科隆米爾海姆的卡爾斯廠曾經是生產電線、架空電纜以及高壓線束模的工廠,今天這一區是科隆劇院的備用演出場地,它的前面是社區花園“Carlsgarten“。 | 照片(細節):© picture alliance/Hackenberg-Photo-Koeln/Rainer Hackenberg 米爾海姆(Mülheim)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願意併入較大的行政區,直到一九四一年,這個位在萊茵河右岸的城區才劃入科隆,而這大大違反了米爾海姆居民的意願。就在那時,他們決定建造一條米爾海姆橋,以彌補失去的獨立性。吊索由在米爾海姆落戶的卡爾斯廠(Carlswerk)製造,該廠之前曾經生產了跨大西洋電信電纜。好多年以來,住在萊茵河左岸的科隆居民,頂多只能去變電所,或者變電所對面的帕拉底翁活動中心(Palladium),出席音樂會。後來,不同的電視攝影棚紛紛落腳於此,從哈洛德・史密特談話節目(Harald Schmidt Show),到史蒂芬・拉布(Stefan Raab)的節目,各種不同的視頻格式都有。要等到二零一三年,科隆劇院搬進卡爾斯廠內的備用演出場地,觀眾才開始多了起來。那時沒有人料想得到,整修城內奧芬巴赫廣場上的劇院和歌劇院,會變成一場曠日廢時的災難:工地一直在趕工,就像柏林布蘭登堡機場一樣畸形。隨著卡爾斯廠及其周圍環境改頭換面為朝氣蓬勃的地方,三個戲劇演出場地、兩個音樂廳以及一個大型的攀岩場應運而生,堪稱美好的連鎖效應。這裡當然也有不少餐廳,值得一嘗的,首推與柯依珀街(Keupstraße)毗鄰的科隆土耳其購物區內的眾多餐館。

跟我們喝一杯吧

科隆處處可見「偉大的日子」,在酒吧、街上、夜店 – 或者夜行的鬼魅列車上舉行。 科隆處處可見「偉大的日子」,在酒吧、街上、夜店 – 或者夜行的鬼魅列車上舉行。 | 照片(細節):© Geisterzug.de 科隆人覺得狂歡節神聖無比,他們歡天喜地的慶祝活動想當然耳能與巴西的嘉年華一較高下,關於這點科隆人毫不懷疑。外人也許不一定同意:住在萊茵河區另一邊的人,科隆狂歡節只讓他們想到玫瑰星期一以及味同嚼蠟的電視轉播。住在科隆周邊地區的人,想到的則是「女人狂歡節」那天,舊市場上十一點十一分開始進行的街頭狂歡,對有些人而言就是恣意飲酒作樂。這兩樣最好能避免就避免,因為「偉大的日子」果真出現在科隆的每一個角落,在酒吧內、街上以及有軌電車上;酒吧裡的桌子被移到窗邊,唯一的目的是讓酒客們搖搖晃晃爬上去,好讓自己被街上熱烈慶祝的人看到。大部分的上班族請休假,許多雇主宣布玫瑰星期一放假一天。在哪裡以及慶祝的順序,每位科隆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想要加入的人,最好與當地人聯繫,這在喜歡交朋友的科隆很容易,比別的城市容易多了。唯一的條件是:穿上自己精心設計的服裝去狂歡。

狂野的蘇兒喜街與安靜的拉藤瑙廣場

科隆幾乎人人都在蘇喜兒街上歡度狂野時光,酒吧、酒館以及小吃店之外,你可以在這裡享受不同文化的產物,譬如劇院咖啡廳裡的「電影罐頭」(Filmdose)餐廳,或者在「百老匯藝術電影院」看電影。 科隆幾乎人人都在蘇喜兒街上歡度狂野時光,酒吧、酒館以及小吃店之外,你可以在這裡享受不同文化的產物,譬如劇院咖啡廳裡的「電影罐頭」(Filmdose)餐廳,或者在「百老匯藝術電影院」看電影。 | 照片(細節):© picture alliance/imageBROKER/Schoening 蘇兒喜街(Zülpicher Straße)位於Kwartier Latäng(街)的中心點上 – 根據巴黎大學生住的拉丁區而取了這個街名 – 這條街把科隆內城和大學連結了起來。蘇兒喜街上的小吃店供過於求,有不少物美價廉的酒館與夜店,剛來到這座城市的人很喜歡來這裡閒逛。在這裡上演的街頭狂歡節野性十足,有時候會出現不太好看的畫面。到了晚上,高年級大學生會避開蘇兒喜街,或者,盡量少去「百老匯藝術電影院」,也盡量少光顧隔了兩棟房子的哈比比店(Habibi),這家店的油炸鷹豆嘴丸子公認為全城最佳。距離蘇兒喜街不遠的地方,倒是可以輕鬆的逛逛:拉藤瑙廣場(Rathenauplatz)周圍可以找到供應義大利、西班牙、祕魯、日本或者中東菜餚的餐廳。科隆猶太教堂就位於廣場的東側,那是一座十九世紀末新浪漫主義風格的建築。科隆的猶太社區據說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古老的。悄悄告訴你,供應猶太教潔食的「好運」餐廳(Mazal To)就開在教堂內,需要預定。

麥當勞店裡的羅馬時代遺址

科隆差不多每個角落都找得到羅馬時代的考古遺址 – 如同此處挖掘出來的總督府。 科隆差不多每個角落都找得到羅馬時代的考古遺址 – 如同此處挖掘出來的總督府。 | 照片(細節):© picture-alliance/dpa/Horst Ossinger 眾所周知,科隆始建於羅馬時代:西元前五十年左右,克勞狄烏斯一世(Claudius)統治時期建立了城市„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大約是「克勞狄烏斯殖民地暨小阿格里皮娜祭壇(Agrippinenser,15-59, 古羅馬皇后,暴君尼祿的母親)」的意思。羅馬時代的許多文物如今陳列在「羅馬—日耳曼博物館」(das Römisch-Germanische Museum),不過這座博物館現在正在整修,暫時關閉。羅馬時代科隆的次要參觀景點情況相同:位於議會下方的總督府,是下日爾曼尼亞省政府代表居住的宮殿遺址。「克勞狄烏斯殖民地暨小阿格里皮娜祭壇」的精華開放大眾參觀,而且免費,堪稱珍品中的珍品。羅馬時代科隆最大的廣場就位於這個殖民地兩個主軸交會的地方,今天,兩條購物街禾爾街(Hohe Straße)、席爾德巷(Schildergasse),就是沿著以前的兩條大街的路徑而建。昔年的繁華廣場現在隱身於西雅服裝公司(C&A)的地下樓,搭乘行人徒步區的電扶梯可以直達設在這間公司裡的一家麥當勞分店。電扶梯下方的洗手間前,可以看到一個羅馬水泥塊,是羅馬廣場的墻基。這個地基的歷史與建築寫在一塊板子上:在一間速食店的廁所前邂逅兩千年之久的傳統。這種事只有科隆才有。

年輕的艾倫菲爾德區

艾倫菲爾德區發展成為次文化熱點之初,「藝術加溫」(Artheater)夜店開張了,這是一個有咖啡館、奢華派對與演唱會,以及大膽的實驗劇的奇特組合。 艾倫菲爾德區發展成為次文化熱點之初,「藝術加溫」(Artheater)夜店開張了,這是一個有咖啡館、奢華派對與演唱會,以及大膽的實驗劇的奇特組合。 | 照片(細節):© Matthias Porath / Lilville / artheater.de 科隆老城區年輕得出奇:單單二零一九年,這座城市就吸引了一萬多位年齡介於十八至三十歲之間的人遷入,別的城區都沒能像以前主要為勞工居住的艾倫菲爾德區這樣,代表年輕的科隆。不過,一定要提的,是普遍的中產階級化過程早就決定了這一區的命運,幾個夜生活場所,例如「地下室」和Heinz Gaul電子舞曲夜店,就因此慘遭淘汰。但節目花樣繁多,品質高,門檻卻很低:不需要精心打扮,就能到這裡輕鬆地消磨夜晚。「藝術加溫」夜店是在艾倫菲爾德區發展為次文化熱點的初期開張的,自一九九八年至今,咖啡館、奢華派對(大多為電子舞曲)、大膽的實驗劇一一在此推出,自成一個獨特的混合體,並且舉行曲目精挑細選的演唱會。再走幾步路,自二零一七年起,位於一間老廠房內的“Bumann & Sohn“酒吧,邀請你進去喝酒跳舞,這裡的室內的裝潢全是自己動手,略顯粗糙。到了夏天,散發著工業浪漫主義的一座啤酒花園在向人招手,一整年都有具有高度專業素養的樂團和歌手在這裡小小的舞台上表演,不多久幾個表演廳就擠滿了因他們而來的觀眾。斜對面的艾倫費爾德火車站夜店,延伸至有三道拱門、同名的火車站南站。「艾倫菲爾德火車站夜店」(CBE)專攻所有種類的黑人音樂,從爵士樂到嘻哈音樂,從靈魂樂到騷莎音樂,應有盡有。後來,有幾位成名的饒舌歌手在這裡初試啼聲,也有幾位音樂傳奇人物在此客串演出,而且在鐵軌下方唱呢。

科隆的小礦泉奇蹟

小精靈礦泉旁的小精靈。 小精靈礦泉旁的小精靈。 | 照片(細節):© Adobe 科隆有一則關於小精靈的傳說,每到夜裡就有小精靈把沒完成的工作給做完,直到有人發現了他們,他們從此再也不見蹤影。也許這就是科隆人信念的起源:凡事別太認真,一切都會變好的。這則傳說刻在著名的小精靈礦泉的石頭上,這座礦泉差不多就在這座城市最古老的釀酒廠,大教堂旁的“ Früh“釀酒廠的前面。離這裡很近的地方,還有另外一座比較不受人注意的礦泉:大教堂台地西側前那口小小的「鴿子礦泉」(Taubenbrunnen),渦流形的水會自動流到中心點上。藝術家愛德華・馬塔雷(Edward Mataré,1887-1965)把它設計為「大教堂鴿子的喝酒處」, 一九五三年的落成典禮上,演奏了「白鴿」 (La Paloma,西班牙名曲),貴賓們則從一瓶烈酒穿行而過。可以走進去的萊茵花園噴泉(Rheingartenbrunnen),出自英國普普藝術家愛德華多・包洛奇(Eduardo Paolozzi,1924-2005)的手筆,此人也是保羅・麥卡尼(Paul-McCartney)的專輯「紅玫瑰賽車道」(Red Rose Speedway)的唱片封面設計。這座噴泉為兒童打造起一場藝術體驗,孩子們在這裡的細石方塊上跳來跳去,躍過水中突起、貌似工業建築的青銅雕塑。艾伯特廣場(Ebertplatz)上沃夫岡・戈德茲(Wolfgang Göddertz,1944-2016) 的水動力學雕塑生鏽好多年了,直到低於街道水平面的廣場下陷,許多暗黑的角落成為犯罪中心以及禁止進入區域而聲名狼藉,市府與居民的聯合組織出手,才使得這座大型噴泉雕塑再次噴出水柱。現在,孩童可以在這裡戲水,而他們也經常在此玩水。從此,艾伯特廣場真的重新成為安格尼斯區(Agnesviertel)與艾格史坦(Eigelstein)之間,頗受歡迎的集合據點。這座噴泉奇蹟,比小精靈傳說還要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