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捷徑:

直接前往內容(Alt 1) 直接前往總目錄(Alt 2)
Claim Goethe Institut Claim Goethe Institut

台北

  • Mein Goethe

    • 我的課程及考試
    • Deutsch für Dich
    • 我的Onleihe
    • 我的時訊
    • 我的個人介紹
    • 登錄
    • 我的課程及考試
    • Deutsch für Dich
    • 我的Onleihe
    • 我的時訊
    • 我的個人介紹
    • 登出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eutsch
  • 首頁
  • 德語

    德語

    • 德語課程
      • 分級測驗
      • 線上課程
      • 普通班與密集班
      • 青少年課程
      • 特別班
      • 檢定考試模擬練習班
      • …此範圍之所有服務
      • 個別班與小班制課程
      • 時間與價格
      • 聯繫與報名
    • 德語考試
      • Goethe-Zertifikat A1: Fit in Deutsch 1
      • Goethe-Zertifikat A1: Start Deutsch 1
      • Goethe-Zertifikat A2: Fit in Deutsch
      • Goethe-Zertifikat A2
      • Goethe-Zertifikat B1
      • Goethe-Zertifikat B2
      • …此範圍之所有服務
      • Goethe-Zertifikat C1
      • Goethe-Zertifikat C2:GDS
      • TestDaF
      • Goethe-Test PRO:
        Deutsch für den Beruf
      • 報名與時間
    • 教授德語
      • 諮詢與服務
      • 專業培訓
      • 理念與資料
    • 比賽與活動
      • 2022 「共築未來」
      • 「你的未來在理工領域」
      • 國際德語奧林匹克競賽
      • 「Deutsch+」跨學科德語工作坊
      • 開煮吧!青少年
      • 重新思考-向大自然學習
      • …此範圍之所有服務
      • 大專盃德語奧林匹克競賽
    • 免費練習德語
    • 我們舉辦的德語活動
      • “未來的夥伴:中小學校”計劃(PASCH)
      • 德國校友網
    • 為什麼要學習德語?
    • 我們的教學理念
      • 級別A1-C2
    • 學業諮詢
    • 測試您的德語水平
  • 文化

    文化

    • 線上雜誌
    • 計劃
      • 作為酷兒-德國酷兒發展史
      • 女性為烏克蘭發聲
      • 2021台北國際書展
      • 疫情危機下的我們
      • Culture At Home
      • 互聯翻譯
    • 專題
      • 柏林影展部落客 2022
      • 博伊斯誕辰一百年
      • 城市面貌
      • 諮詢時間
      • 消逝
      • 柏林圍牆倒塌30週年
      • …此範圍之所有服務
      • 數位自主
      • 包浩斯
      • 今日的女性主義
      • 夏季在德國
      • 我的圖書館
      • 足球在德國
  • 圖書資訊館

    圖書資訊館

    • 歌德學院電子圖書證 Bib To Go
    • 借閱服務
    • 電子圖書館
    • 翻譯贊助計畫
    • 本月好書推薦
    • 其他相關服務
  • 活動
  •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任務與目標
    • 聯繫與開放時間
    • 工作人員
    • 新型冠狀病毒公告
    • 職缺
    • 合作夥伴與贊助單位

Sie befinden sich hier:

  1. 首頁
  2. 文化
  3. 線上雜誌

導航區域:

文化

計劃

  • 作為酷兒-德國酷兒發展史
  • 女性為烏克蘭發聲
  • 2021台北國際書展
  • 疫情危機下的我們
  • Culture At Home
  • 互聯翻譯

專題

  • 柏林影展部落客 2022
  • 博伊斯誕辰一百年
  • 城市面貌
  • 諮詢時間
  • 消逝
  • 柏林圍牆倒塌30週年
  • 數位自主
  • 包浩斯
  • 今日的女性主義
  • 夏季在德國
  • 我的圖書館
  • 足球在德國
以烏克蘭國旗為底色的手繪牌子搭配「和平與自由」字樣懸掛在施瓦賓格區花園籬笆上照片(細部): Katrin Requadt © picture alliance/dpa 社會與時事

現代社會
自由

我的自由,是以他人的自由為界──對於我們複雜多樣的現代社會而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尤其是在今日?在一個受到各種危機撼動的世界中,阿曼‧納賽希探討了什麼是自由。

 © Alex Alvina Chamberland

藝術家亞歷克斯·阿爾維納·錢伯蘭訪談
停止排斥,包容相待

亞歷克斯·阿爾維納·錢伯蘭(Alex Alvina Chamberland)是一位表演藝術家兼作家,他和我們分享了跨性別身份、跨性別女性對男性的吸引力、性別研究以及酷兒聯盟話題。

我們與人工智慧的線上調查© Lena Ziyal

歐洲年輕人與人工智慧
我們與人工智慧的線上調查

歐洲人對於人工智慧懷有那些擔憂與期望?「我們與人工智慧」研究試圖找出答案。作者之一,艾米莉亞・加格欽(Emilija Gagrčin)於一場訪談中談到預料中、卻也充滿驚喜的結果。

在討論德國人擔心甚麼的講台上,擔心失去對生活的控制拔得頭籌。照片:Pixabay

擔憂與社會
德國的人擔心甚麼?總之,不怕新冠病毒大流行

我和專門研究德國人擔心甚麼的人聊了聊,我徵詢了住在德國的人,包括原籍波蘭的人,關於這個議題的看法。現在我知道了,我們西邊的鄰居最害怕的是甚麼。

俄羅斯的新聞業正夾身於政府的嚴格限制與數位轉型的伴隨現象之間照片(細節):© Kirill Zharkoy on Unsplash

俄羅斯的新聞業
「區分事實與謊言」

一位主編期待俄羅斯境內的新聞記者盡可能活到老後才壽終正寢,就表示這個職業在當地正面臨危險的處境。記者暨媒體研究員賽妮雅.盧琴科寫道,在她的家鄉要能夠自由報導新聞與表達意見,既艱鉅又耗人心神,而且傳統的新聞業正值危急存亡之秋。

約有三分之一的德國人相信神秘力量。照片:Pexels

部分德國人所相信的陰謀論
「你只需要睜開眼睛。」

比爾・蓋茲、洛克菲勒家族以及5G-技術才是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罪魁禍首,大量消滅世界人口是菁英們的一項秘密計畫,德國政府欺騙它的百姓,因為它是全球陰謀論的一部分;此外,德國一如既往被同盟國占領。

是珍貴的回憶或者被害者在這裡被人踐踏?歐洲處處可見的絆腳石—但這並非無可爭議。照片(細節):© picture alliance/dpa/Sven Hoppe

記憶文化
提醒人們不要遺忘的石塊

二十五年來,藝術家坤特・德民為紀念受到國家社會主義迫害以及被殺害的人鋪石塊,這些石塊成為新生世代活的歷史課。

德國人對噪音很敏感。照片:Pixabay

喧囂文明中的寂靜
德國人對噪音有多敏感?

他們為什麼如此厭惡噪音,安靜對他們意味著甚麼,他們又如何行使自己的寧靜權力 – 我詢問德國人,如何定義休息時間這個詞,同時學到在這個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內的生存之道。

被壓縮成一堆的罐頭與瓶子照片:© Hyundong Ju (DIM Studio)

回收再利用在南韓
賦予垃圾新生命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和堆積如山的垃圾之間—我們該怎麼永續生活?本文舉出兩個來自南韓的例子顯示出如何讓回收和升級再利用極具創造性。

一幅插畫,兩個人站在電影院前插圖 © Rosa Kammermeier

酷兒的歷史
百年來的酷兒史

未來主義派設計於創作之時,喜歡把古怪當成新穎的點子,初看之下非常討人喜歡。然而,這個看似新鮮的消息卻否認了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人士的歷史,淘空他們並且沖蝕掉他們的權益。我們存在著,而且一直都存在。因此,今天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德國百年來的酷兒歷史。

無糖料理,我也會!© 插圖:Celine Buldun

特魯德奶奶
無糖料理,我也會!

少吃糖有益健康!這個特魯德奶奶也知道,她馬上就要試著做點兒新鮮的東西。她花園裡的蘋果要擔當大任哩。

有人在小酒館桌子上用手拿著智慧型手機。手機螢幕上是一張布蘭登堡門的照片。Collage/pexels.com

網路上的柏林
頑皮的網路迷因和有趣的影片

所謂網路迷因以及有趣,簡短的 – 有時候甚至像病毒般瘋狂流傳的 – 影片,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自從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它們就火力全開,有愈來愈多的人製播及觀看,也包括年紀較長的世代。柏林的日常生活當然也成為YouTube和限時動態(Instagram)上的主題。我想在這裡舉幾個例子,介紹網路上的柏林。

一位帶著眼鏡的大學生身穿黑色毛衣站在叢林背景前照片(細節):© Axel Lippmann

生存工具箱 –上大學
「建築師要為建築物負責」

葛雷果在卡塞爾大學就讀,目前剛結束他在慕尼黑建築師事務所的實習,他在我們的「生存工具箱—上大學」專欄裡告訴我們冥想如何幫他度過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時的每一天,哪些建材現在正經歷一場偉大的重新復甦。

瑪莉・弗拉格的藝術作品 „Fosso Fóssil – sangria“照片(細節):© 瑪莉・弗拉格

生態女性主義
生態與社會公平正義之連結

全世界都在剝削、掠奪、汙染大自然,這又和父權制度以及我們對人類的理解有甚麼關聯呢?巴西的藝術家兼研究人員瑪莉・弗拉格從生態女性主義的角度觀察環境,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碧昂絲音樂錄影帶”Black ist King”中的一幕照片(細節):Travis Matthews / Disney Plus © picture alliance / ASSOCIATED PRESS

有話要說......柏林
流行女性主義:來自自我授權另一面的問候

流行女性主義及其生活方式真的解放我們了嗎?如果是,那麼,誰是「我們」?我們的柏林專欄作者瑪格麗塔・托索穆於孤獨的封鎖期間寫了一份女性主義宣言,因為外頭一切都關閉了,今天她要帶領我們進入她的思想世界。

我們應該幫助別人脫離貧窮。照片:Pixabay

德國社會制度
誰有資格要求社會救助?

理查.布洛克斯說德國人會隱藏貧窮。而柏林的安娜認為德國社會制度給她帶來安全感。「那純粹是運氣問題。」這是克勞蒂亞總結自己經驗後的感想。席維亞.沈辰說:「我們的要求讓政治家一刻也不得安寧。」柏珍娜則提醒:「在這裡,你會到處碰壁。」楊尼克覺得,從他高中輟學以來,就業服務中心就為他費盡心力。

柏林:抗議取消房租上限的示威遊行照片(細節):Marc Vorwerk © picture alliance / SULUPRESS.DE

有話要說……柏林
懷舊或憧憬幸福美滿的未來?柏林人就是這個調調兒!

這個詞聽起來像一個已成過去的烏托邦,但也許徵收是這座城市未來的命運。我們的柏林專欄作者瑪格麗塔・托索穆這星期要帶大家去觀看一場示威遊行,這場示威遊行讓我們看出,一旦房租上限取消了,這個多元化的城市各個階層會有甚麼反應。

卡琳與斯拉法,西伯利亞照片:私人檔案

移動與遷徙
尋找幸福。德國移民都遷往何處?

德國是個人口移入的國家。尋找工作機會、希望擁有平靜的生活與社會保障,是許多人選擇移民德國的理由。不過,又是什麼原因促使某些德國人移居國外呢?他們生活在其他人常常逃離的國家裡,是什麼樣的境況?

皇家山大道是這塊高地上最重要的商業街之一照片(細節):© 歌德學院(蒙特婁)

蒙特婁的無汽車街區
與人為鄰,而非與汽車為伍

二零零九年時,蒙特婁高地上的皇家山區交通繁忙,幾乎每天都有事故發生。這個城區的市長有一些另類的想法,並且在不顧強烈反彈的情況下,實施了一個很激進的交通寧靜化計畫。

瑪塔・卡魯雅是肯亞二零一三年唯一的女性總統候選人,投票前夕她出席了一場祈禱大會。照片(細節):Thomas Mukoya © picture alliance / Reuters

有話要說......融合
我們準備好要讓女性擔任領導職務了嗎?

德國自二零零年以來出了一位女總理,但是,有鑑於社會上持續存在的不平等現象,作者多明尼克・歐堤揚卡提出了這個問題:德國真的如同乍看之下,已經準備好要接受下一位女性國家領導人了嗎?

三月十八日於肯亞奈若比國家博物館揭幕的「無形財產清單」展覽。照片(剪輯): © Lamek Orina / Inventories Programme

展覽系列「無形財產清單」
促成討論去殖民化

歌德學院支持的展覽系列「無形財產清單」,將一項認識典藏於歐洲及北美洲各大博物館內、肯亞藝術品的國際研究企劃的結果展示出來,這個數位展覽開幕的前夕,科隆民族學博物館的克拉拉・辛姆賀柏、法蘭克福世界文化博物館執行「當代歌德」專案的芙勞珂・葛特侯弗相互討論關於建立平等關係工作之種種。

繼國家社會主義者讚揚森林主題後,近幾十年來,森林又在藝術界捲起重來。照片(細節):© Adobe

當代藝術中的森林
失去的純真:城市造林與迪斯可森林之間

浪漫主義時期謳歌的田園景致或許已然消逝,但今日德國的藝術創作者,仍然從不同層面探索森林這個主題,有批判,有嘲諷,也有著眼於歷史的。

森林,是神話與傳說的完美展演場域。照片(細節):© Adobe

神話與傳說中的森林
神與靈的居住之地

太初之始即為樹:德國的神話和傳說經常與森林緊密連結,不管是小紅帽離開該走的大路,抑或野人胡作非為,製造恐慌,都離不開森林。連日耳曼尼亞的宇宙也是以樹為象徵。 

洪堡論壇,西外牆© SHF / 照片(剪裁):Christoph Musiol

洪堡論壇
二十一世紀的城堡建築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六日,「洪堡論壇」啟用 – 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而採取線上直播的方式,然而關於這項計畫的討論並未因此停歇。曾經是霍亨索倫王朝的官邸,義大利建築師弗朗哥・斯特拉重新設計後,引出了許多關於德國首都的過去和現在的問題。

秩序連結了安全、安靜、法規以及紀律,但也與責任有關。照片:Pexels

廣為人知的德國秩序
真有這個東西嗎?

為了尋找這個廣為人知的德國秩序的蹤跡,我向德國人以及住在德國的外國人徵詢,他們對秩序這個議題有何看法?除此之外,我嘗試找出這種刻版印象的源頭,以及它廣為流傳的途徑。

《叮噹大富翁》,智傲1998年推出的大富翁遊戲。《叮噹大富翁》© 智傲 1998


從仙劍奇俠傳到王者榮耀:中文遊戲三十年

永遠記得1998年的那個夏天,父親買來我人生中的第一台電腦,那是台價值7000塊人民幣的桌上組裝機。

羅尼.格勞佩 | 照片(細部):© Frank Schindelbeck照片(細部):© Frank Schindelbeck

2020年爵士樂
距離與自我定位

樂手與觀眾不再靠近時,會發生什麼事?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的這一年,各個爵士音樂節發展出不同的因應策略。更引人好奇的是,音樂人對於自己和即興音樂的未來有什麼看法?如今,他們正面臨生存的危機關頭,需要有人傾聽心聲。

德國超市一景照片:Pixabay

德國人與其購物行為
德國人崇尚節儉?

他們平常在哪裡買菜,如何省錢,是否喜歡買特價品,對應有盡有的德國超市有何看法?我向新舊聯邦州的德國人打聽他們的購物習慣。

斯圖加特國立管弦樂團一對一音樂會,吉他手約拿斯.卡力爾(Jonas Khalil),斯圖加特港口。| 照片(剪輯): ©斯圖加特國立管弦樂團

2020年古典樂、新音樂與古樂
音樂上線的一年

二○二○年,就像其他社會領域一樣,新冠疫情也對德國音樂界造成深刻的影響。派崔克.韓恩在年度回顧中,記錄實際發生在古典音樂、新音樂與古樂的改變,並且展望新的發展,探詢在令人惶惶不安的現況中,音樂界的未來前景。

萬一它犯錯了怎麼辦?類人型機器人“Pepper“在一家位於埃倫巴赫的安養院工作。照片(細節):© picture alliance / REUTERS / Kai Pfaffenbach

人工智慧與法律
機器人可以做什麼?

人工智慧在許多方面都使得我們的生活更為方便,但是如果演算法與機器人犯了錯,誰來負責呢?

瑪莉安特・李森貝克與卡洛・夏堤安照片(局部):© Alexander Janetzko / 2019 柏林影展

2021 柏林影展
不以性別為區分

關於二零二一年柏林影展打算改變國際評審團決定頒發的表演獎項事宜,堪稱一場小型革命。未來,著名的銀熊獎將不再頒發給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而是用來表彰演技最出色的主角以及配角。

藝術家蒂拉瓦尼拉「明天是個問題」警語| 照片(局部):© Noshe照片(局部):© Noshe

2020年流行樂與電子樂
數字不代表一切

二○二○可謂是動盪劇烈的一年。流行樂和電子樂一樣,都要面對基本的經濟問題和具體的政治決策。新冠疫情在各個層面左右了遊戲規則,破壞一切。在這無法揣度的一年裡,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的變化。

拼貼圖 – 讓我看看你的收藏 | Njoki Ngumi, Cristiana Serejo, Medhavi Gandhi, Lisistrata Lusandiana照片(局部):© 私人、N. Ngumi、C. Serejo、M. Gandhi、L. Lusandiana

「開墾你的文化」
讓我看看你的收藏

歌德學院「開墾你的文化」專題把三位來自巴西、印尼以及肯亞文化機構的代表聚集在一起,討論數位化的挑戰。

身著培訓制服的馬塞爾半身照,站在以書架和假葉子作為背景的前方照片(細節):© 私人

生存工具箱培訓
「佩服佩服,我可做不來!」

馬塞爾,二十八歲,正在莫興格拉巴赫參加培訓,他想成為老人照護專員。從他的培訓檔案中,我們看得出來,他的工作不僅只是幫人穿上、脫下失禁墊而已,而是有更多的事要做,以及他早晨五點四十五分就開始上班,而他覺得還不錯的原因。

從作家拉斐爾・納瓦羅的房子俯瞰莫納奇爾山谷。© Antonio Criado

可持續發展的農村
鄉村生活有未來嗎?

拉斐爾・納瓦羅,小說《光禿禿的土地》的作者,得出的結論是,唯有傳統的農業以及畜牧業再度受到重視,西班牙的鄉村地區才會有未來。

大花美人蕉及和一片從花蕊內伸展出來的葉子。照片:Gordon L. Miller © Atalanta Ediciones

歌德和他的自然研究
環境詩人

亞特蘭大出版社出版了《植物變態》,這是一本插圖豐富、小型的文學珍品,將德國古典文學時期之父的科學天賦展現於書中。

柏林藝術節大劇院照片(局部):柏林藝術節 © Mathias Völzke

專訪柏林戲劇節藝術總監伊馮娜·巴登霍爾
開放的聆聽

柏林戲劇節自此逐漸發展成為德語劇場的世界櫥窗,邀請來自全球各地的觀眾、劇場工作者與學者專家們一同欣賞這些精采的新作,同時也創造機會就劇場與主流的社會論述進行批判性的對話。

前東德發行的黑格爾郵票© 德國郵政

黑格爾二百五十歲誕辰
革命時代的思想家與偉大的幽默家

二零二零年,我們將慶祝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二百五十歲誕辰。這位思想家的哲學是他所處革命時代的一部分,他不僅闡述現代家庭觀念,其歷史「終極目的」的論點一再受到討論,對於現代人利己主義的非道德化觀點至今也仍超越許多當前的思考。
 

「世界暫時關閉」: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造成很大一部分的社會和經濟生活暫時停止進行。照片(細節):© Edwin Hopper/Unsplash.com

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
這個病毒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自二零二零年春天以來,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使得全世界停頓下來,大幅減少日常活動應該有助於遏止這整病毒,而這極可能造成我們社會的一些領域長時間受到連累。

89年除夕在布蘭登堡門Bernd Schmidt © wir-waren-so-frei.de

90年代春
「突然間那些人又出現了」

自群眾在柏林圍牆上跳舞一年之後,德國又是個統一的國家了。但對那些曾在霍恩申豪森監獄待過的獄友們感受又是如何?本文將從史塔西總部內的阿根廷牛排、不期而遇的重逢和柏林夜店談起。

1989年底,數十萬東西德人在勃蘭登堡門的柏林牆上慶祝新年。圖片(細節): © picture-alliance/dpa/Wolfgang Kumm

兩德統一三十周年
「別無選擇」

兩德統一三十年了,東邊和西邊之間還存在著差異嗎?前東德民權人士芙蕾亞・柯里爾(Freya Klier)在訪談中談論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新獲致的自由,以及我們是否成為「一個民族」的問題。
 

東德時期波茨坦巴貝斯貝爾格電影製片廠的入口區,當時國有的德法公司(德國電影股份公司)的製片廠就設在這裡。圖片 (細節): © DEFA-Stiftung

德國電影股份公司—電影遺產
「他們竟然有這種電影?」

東德國有電影製片公司(DEFA)的影片擺脫不了以宣傳為主的烙印,但這只是一部分屬實。重要的藝術電影遺產,盡在劇情片、動畫片、童話以及紀錄片中。德國電影股份公司—基金會希望把這些電影數位化以利運用。

 

在德國沒有加入數位世界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照片(細節)© picture alliance/Westend61/Uwe Umstätter

數位化
在數位世界的邊緣

在申請書上簽名、預訂游泳池入場券、在家自學:今日許多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已經數位化,無法上網,或者不精通上網技能的人,極有可能被排擠到社會的邊緣。

整個世界大大小小的城市正在不斷地擴展, 順著這個趨勢, 更多飲用水的需求, 也不斷地增加。照片(細節)© Adobe

城市水資源管理
「任意取用的水」以及 一座漂浮的農場

世界各地的城市在不斷發展,對飲用水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以下是一些使水管理更可持續的想法。
 

布麗塔·特肯德魯伯照片(細節)© 私人/ Ars Edition

布麗塔·特肯德魯伯
風趣十足又有實事求是的精神

她說兼顧 『大自然與私人情感』對她來說是很容易的。 這位童書插畫作家,布麗塔·特肯德魯伯,很喜歡畫內涵深刻的東西,同時又能兼顧實事求是與投入感情的平衡點。

摘自圖像小說《不置可否》,作者碧珂·徐瓦茲插圖 © 碧珂·徐瓦茲/Jaja 出版社

2020 德國漫畫潮流
畫出生命的風光

德國漫畫界最重要的靈感來源始終是真實生活,即使在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也一樣。許多插畫家透過藝術記錄疫情對他們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並將作品發表在網路上。

電影《布登勃洛克家族》中的場景:所費不貲的古代服裝與造型都出自芭芭拉・布朗的手筆,她在電影行業擔任服裝設計師已有50年資歷。照片(細節)© picture alliance/Bavaria Film International/Everett Collection

電影製作
電影幕後的女性

德國女演員成為公眾焦點的同時,攝影機後面的女性卻依然鮮為人知。這實在不公平。我們要介紹德國影視界十位值得大家多認識的女性。

還可以吃或者必須丟掉?許多被零售商丟掉的食品其實仍可食用。照片(細節)© Sirplus

搶救食品
還可以吃或者必須丟掉?

德國每年大約有一千三百萬噸的食品進了垃圾桶,德國聯邦食品及農業部希望二零三零年時能將浪費掉的食物量減少一半,一些私人計畫早就在這個議題上有所發揮了。

被計算法和密碼所包圍:我們這個時代的顛覆性力量。照片(細節)© Adobe

技術恐懼症
「譴責的目光足以令人更加憂慮」

德國對於新創科技初創企業的投資比美國少,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比較不相信新技術?

一起克服危機:線上會議「團結一致追求嶄新未來」插畫:歌德學院

線上會議「團結一致追求嶄新未來」
走出危機邁向未來

值此德國作為歐洲聯盟理事會主席國之際,歌德學院比以往更加關注歐洲事務,就任理事會主席國的前幾天,文化與創意專業人士偕同歐盟執行委員會、歐洲議會,以及歐洲聯盟理事會,一起為「團結一致追求嶄新未來」,尋求走出危機的方法。
 

尼古拉斯·海德巴赫回顧他四十多年作者與繪者的職業生涯。照片(細部)© Max Groenert/Beltz&Gelberg

尼古拉斯·海德巴赫
兒童世界裡的有趣與驚嚇

尼古拉斯·海德巴赫繪本裡小小主角,既不是生活在五彩繽紛的兒童樂園裡,本身也不是天使般的純真生物。以文字和圖畫同時描繪明亮與黑暗,是這位科隆作家的敘事風格。他表示明與暗都是孩子可以承受的。

對後新冠病毒時代的反思:對於疫情現狀以及疫情過後,全球學者專家與藝術家回答了這些問題。© Kitty Kahane

專文:黃翊,編舞家、舞蹈家及藝術家
思索之後

我相信我們能在醫療上真的幫得上忙。我相信藝術有超越無用之用的部分,能對人們產生實質的幫助。

喬治.比才的歌劇《卡門》,導演史帝凡.梅爾奇,伯恩音樂廳,舞台設計:菲力普.費霍夫。照片(細節):© Tanja Dorendorf T+T Fotografie

舞台設計
「多樣化的傳統」

全球幾乎可說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擁有這麼多的戲劇院和音樂廳,而且不管是小型私人戲場或者大型歌劇院,皆有舞台設計師為我們創造特別的觀劇經驗。

友善環境的拍攝:在鏡頭前敘述的故事,現在也應在幕後經歷一番。照片(剪影):© Adobe

可持續發展的電影行業
表演業必須走向綠化

許多電影和紀錄片都在探討環境議題,或者希望藉此重新喚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活風格,然而,電影業本身看起來如何:德國電影界行事有多環保呢?

最佳地段翻修過的老建築:現在許多人已經負擔不起這棟位於柏林的建築。照片(細部):Adobe

保護房客
柏林對抗房租飆漲的構想

今日要在德國首都許多區域找到一個負擔得起的房子,幾乎不太可能。因此二○二○年三月起生效的房租天花板法,凍結現有租金五年,期待能終止漲勢。不過,那並非是保護柏林房客的唯一方法。

原始碼之運作與一個烹調方法幾乎不分軒輊:演算法決定我們的日常生活。照片(細節):© Adobe

人工智慧
演算法很像烹調方法

但這道菜也要可口才行,所以要仔細地挑選食材:演算法專家賽巴斯蒂安・謝爾特展開一場有關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如何拿走了我們的決定權,又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哪些影響的談話。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的巴特貝勒堡獲頒二零二零年德國小型城市永續發展獎。照片(細節):© picture alliance/Norbert Probst/imageBROKER

永續發展城市
數位化村莊、綠化城市

德國最具永續發展精神的城市有賴市民參與,即使花費相較之下並不多,卻也能達成不少目標。

漫畫翻譯自有其獨特的挑戰。照片(細節):© Adobe

漫畫翻譯
對話泡泡裡的文字遊戲

翻譯漫畫有什麼特殊之處?翻譯的極限在哪裡?來聽五位漫畫翻譯家談談他們的日常工作吧!

「歡迎光臨鴨堡!」位於薩勒河畔施瓦岑巴赫的漫畫與語言藝術博物館,獻給多年擔任米老鼠故事的翻譯家艾麗卡.福赫斯。照片(細部):© picture alliance / Nicolas Armer / dpa

漫畫與語言藝術博物館
薩勒河畔的鴨堡

施瓦岑巴赫的漫畫與語言藝術博物館,二○一五年以來便不斷展出漫畫藝術相關訊息,舉辦許多展覽。但她最重要的功能,是向多年翻譯米老鼠書的德文翻譯家艾麗卡.福赫斯致敬。

越來越多課程著重在環保及永續發展。照片(細節):© Adobe

德國的永續發展課程
從毒理學到觀光旅遊

若是輕而易舉就能學習「改善世界」的課程,不是很棒嗎?但是可惜沒有那麼簡單。不過,德國近來在永續發展領域出現了許多專業課程,相當接近「改善世界」的理想。

貝多芬於維也納歌劇院插圖:© Kitty Kahane

貝多芬的故事
為你的靈魂寫下和聲吧!

貝多芬真的親自協商稿費嗎?他的異性關係又如何?本篇文章搭配圖片,一步步嘗試更加貼近這位名聞遐邇的作曲家。

企業或私人代表對德國大學的贊助逐漸增加,這對大學研究的獨立性有何影響?照片(細節):© Adobe / Photographee.eu

大學研究
受贊助的學術?

企業或私人代表對德國大專院校的贊助逐漸增加,各方對此現象意見分歧。研究的獨立性從哪裡開始會受到損害?基礎研究是否會因非政府贊助而退居幕後?

開採方便、卻對環境造成災難的褐煤業。照片(細部):© picture alliance / Andreas Franke

全面告別煤炭
轉型與轉變

未來的能源供應會是什麼樣貌?德國希望2038年以後全面告別煤炭。這是個野心勃勃的目標,但許多障礙仍有待克服。

德國沒有哪座城市近來的租金飆漲得比柏林還快。照片(細節):© Adobe

都市計畫
社會平衡才是關鍵核心

德國大都市的日常風景:要住在市中心的蛋黃區,你就需要錢。很多、很多的錢。若沒辦法負擔都市生活,就會被擠到邊緣。城市規劃必須注意哪些面向,才能避免這樣的貧富差異?

火燒雨林:舊港(Porto Velho)亞馬遜地區的烈火與煙霧。照片(細部):© picture alliance/Reuters/Bruno Kelly

氣候變遷與新殖民主義
新的統治結構:氣候殖民主義

浪費我們地球的資源,是造成環境災難的主要原因。發達的工業國家也因為剝削發展中國家,而從中獲取利益。

全球公認,資料中心要為使用網路所消耗的三分之一能源負起責任。照片(細節):© Adobe

能源消耗
網路是能源饕客

帶著自己的咖啡杯出門,或者在超市購物時不使用塑膠袋:這期間以來,更多環保意識並願意承擔責任,已經成為了許多德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我們鮮少捫心自問,每一次在網路上搜尋資料,或者每傳送一張照片,是否真的有必要 – 因為這些行為也對環境有害。

彎曲的小黃瓜在歐盟度過了一段艱困時光:歐盟經常因為沙拉專用小黃瓜的彎曲度規定,而被批為官僚主義怪獸,小黃瓜法規這期間以來早已成為往事。照片(細節):© Adobe

歐盟—評論
歐盟究竟有多昂貴、不民主以及不透明?

經常有人說,歐盟太官僚,太以經濟為導向又遠離公民。這些譴責所指為何 – 布魯塞爾又有甚麼對策呢?

雅萊達與揚·亞斯曼夫妻檔教授的研究文化記憶計畫。照片(細節):© picture alliance/Arne Dedert/dpa

雅萊達與揚·亞斯曼
記憶文化學者

夫妻檔教授,雅萊達與揚·亞斯曼 – 一位是文化暨文學學者,一位是埃及學專家 – 研究集體記憶已經整整三十年了。二零一八年,他倆因這方面的成就獲頒德國書商和平獎。

德國西南廣播(SWR)樂團的音樂家正在彩排西蒙.斯提恩─安德森(Simon Steen-Andersen)的〈三重奏〉照片(剪影):© 2019多瑙艾辛根音樂節 / SWR.de

2019 新音樂
新音樂的拓撲學

新音樂一個明顯的特徵是沒有那麼清晰易懂,一目了然。德國數百個場所裡,有數千位表演者不斷在新音樂上推陳出新。本篇文章試圖就其發展一窺梗概。

DJ 吉歌拉照片(剪影): © Nikki Powell

2019電子音樂
全球議題,在地現場

2019年,氣候危機、城市排擠現象、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等全球性問題也進入德國──顯得夜店文化似乎已不再是應有的享樂主義遊樂場。然而,這一年的音樂潮流遏止了上述狀況。

威瑪文化論壇開幕式© 許哲彬

「數位時代的表演藝術」德國參訪紀實
重新注視當代現實

近年來,科技不再被視為冰冷,表演藝術的界線越趨模糊,新媒體也漸漸稱不上「新」領域,而人工智能、大數據及演算法則從科技與經濟領域滲入至藝術界,成為藝術家創作的主題甚至工具,表演藝術與數位科技之間的互相探尋站上了當代顯學的位置;在急遽加速的數位時代中,無論是創作者或觀者,我們正在注視的到底是什麼呢?

剛陽之氣的理念與性別角色:今天,成為男人意味著什麼? 圖片(局部):© 詹諾斯·埃肯斯(János Erkens)/ 菲力克斯·施密特(Felix Schmitt)

男性氣質
男人什麼時候才是一個男人?

今天,男人有著什麼含義?我們詢問了幾位在德國生活的人對男性氣質的理解。

護士用拐杖幫助老婦人插圖(細部):Leigh Wells; © picture alliance / Ikon Images

家務與照護
Who cares?

在當前全球遷移人口的討論中,男性仍舊主導遷移的公眾形象。但是在私人家庭與養老院中,卻是另一個早已不言而喻的事實:亦即從事清潔、照護與幫傭的人力,多半是外來遷入的女性。

柏林雷寧廣場劇院演出哈姆雷特:資深演員拉斯·艾丁格(Lars Eidinger)也是享有盛名的電影明星。照片(剪影):© Arno Declair / 柏林雷寧廣場劇院

柏林雷寧廣場劇院
看哪!舞台!

柏林雷寧廣場劇院堪稱柏林西區規模最大的一座以話劇為主的劇場:擁有三個演出場地的「柏林雷寧廣場劇院」,是名氣響亮的導演們把政治和社會政治主題的戲劇搬上舞台的地方。

圖書館早就不是只可以借書的地方了:科隆卡爾克(Kalk)市立圖書館館長,奧立維·阿席壘斯(Oliver Achilles),向兒童展示3D-印表機。照片(剪影):© Jörn Neumann / 科隆市立圖書館

圖書館裡的創客空間
透過發現來學習

自二零一三年以來,德國的圖書館額外提供創作空間給讀者使用,也就是所謂的創客空間。這個計畫通過考驗了嗎?

柏林台灣影展© Impression x Taiwan

柏林台灣影展2019
從電影認識我的家鄉

她們都是初來乍到的外國人——一個待了兩年、另一個一年前才來到柏林。但王晶瑩與余亭緯在這個還有些陌生、沒有太多朋友的異鄉打造了一個影展,背後是熱切介紹自己文化的渴望。

博物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德的雕像受到批評聲浪撼動。照片(剪影):© picture-alliance/dpa-Zentralbild/Heinz Krimmer

亞歷山大·馮·洪堡德兩百五十歲冥誕
雕像上的抓痕

頌揚研究者亞歷山大·馮·洪堡德,也遭致批評:專家們於迎接這位學術巨星兩百五十歲冥誕之際,提醒世人切莫過度讚譽他這個人;與此同時,他的研究成果無人懷疑。

現在德國也有第三種性別「其他」可供選擇。照片(剪影):© Adobe / Stockwerk-Fotodesign

跨性別
多樣化的性別

二零一九年初以來,德國的人口重要紀錄中有第三種性別可供選擇:其他。

這個選項旨在當父母生下無法清楚區分性別的小孩時,可減輕在為孩子抉擇生活方式時面臨的苦惱。同時顯示出:看起來不一樣也很正常。

自我評量:你對於修改著作權法的立場瑪汀娜·貝格/picture alliance/Shotshop(編輯)

自我評量
你對於修改著作權法的立場

該如何調整,才能使著作權法符合時代精神?透過我們的自我評量,你可了解自己對於修改著作權法的立場,並且看看世界上哪些地方的人看法與你相同!

弗雷雅·羅斯基(右)與黛比·亞德。© ROSKI YARD

De KLOFFIE Markt
慢時尚伸展台

嚴格的定義來看,位在阿姆斯特丹西區的De KLOFFIE Markt,是個不折不扣的跳蚤市場,但又有點「不太一樣」。創辦人弗雷雅·羅斯基與她的荷籍夥伴黛比·亞德試著透過這個平台,對抗快速時尚造成的浪費與盲目消費。

有節慶特色的會議:「re:publica」在車站區的一個戶外場域。照片(剪影)©re:publica/Gregor Fischer (CC BY-SA 2.0)

re:publica
網路節慶

在柏林舉行的會議「re:publica」,是網路社群行事曆上一個固定的日子 — 不僅對德國網路族群而言。會議策畫葛拉蒂妮·德·巴斯茨雍暢談「re:publica」一路走來的故事,在國外的重要性以及德國人如何討論有關數位化的議題。

社會企業因永續發展的目標而與企業家精神產生連結。照片(剪影):© Adobe

永續經營
企業理念:社會進步

社會企業追求的,並不是金錢,而是一個比較美好的世界,過程中經常藉助於數位化科技。

創意工作者通常在共享工作空間一起工作。照片(剪影):© Adobe / SFIO CRACHO

文化經濟與創意經濟
新創:創意產業入門知識

何謂新創產業?創新意味著甚麼?孵化器和加速器有何區別?我們為您解說創意產業最重要的概念。

參與程式設計達文西的人,要在舉行活動的六星期中讓自己的點子具體實踐。照片(剪影):© Coding da Vinci

程式設計達文西
文化數位化

參觀博物館和檔案館的人,通常在不很明亮的展示間內,站在玻璃櫃後觀賞文物,今天的參訪者可以更深入的領略文物之美。參與「程式設計達文西」舉辦的文化—程式設計馬拉松的人告訴我們,如何透過數位化讓博物館的陳列品重獲新生。

人工智能圖片(局部):© Adobe

人工智能
給出答案的那位

關於人類與機械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

闖紅燈:中國公開譴責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照片(剪影):© picture alliance/dpa-Zentralbild/Klaus Grabowski

演算法治理
全面監視

國家根據收集到的資料獎勵或處罰國民的演算法 – 所謂的演算法治理早就是不爭的事實,在德國,電腦程式也已經做出對許多人產生影響的決策。

Matthieu Cherubinisvm 虛擬實境遊戲「三萬五千呎」模仿一趟飛越敘利亞的航程。照片(剪影):Matthieu Cherubini,2017

人工智慧與藝術
七位使演算法重出江湖的藝術家

他們讓演算法手舞足蹈,賦予軟體生命力:用人工智慧做實驗的藝術家們,探測人類與機器之間的界線並使之模糊不清。喜歡科幻影集「黑鏡」(Black Mirror)的人,肯定會愛上這些藝術家。

展覽實驗”Open Codes”,2017/ 2018 照片:Anne-Sophie Stolz © ZKM Karlsruhe

彼得·韋博的評論
民主需要思考 – 我們如何在數位世界裡學習新的思維

我們未來的國民應該精通數位,並且具有文化素養,因為民主需要思考!所以,彼得·韋博(Peter Weibel),卡爾斯魯厄媒體與藝術中心(ZKM)董事,呼籲推動新的教育政策、社會以及民主運動,並且主張讓博物館成為國民免費受教育的場所。

根據舊原理衍生出的新理論:威瑪的包浩斯大學至今依然根據包浩斯的理論準則授課。照片(剪影):© picture alliance / dpa / Jens Wolf

大學裡的包浩斯
一份散播至全世界的遺產

包浩斯學派的崇高理想並非僅限於影響全世界的設計和建築,而是也要改變教學準則。直至今日,它的誕生地威瑪的一所大學仍舊根據幾位創辦人的原理教導學生;其他也承傳包浩斯精神的學院卻一間間關閉了。

費迪南·馮·席拉赫照片:林政億 © 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

專訪作家費迪南‧馮‧席拉赫
德國知名作家以法律專家身分回應敏感議題

費迪南·馮·席拉赫造成台灣面積最大的講壇座無虛席 – 至少台北國際書展的情況如此,幾百位聽眾湧向主題廣場,想一睹這位自二零零九年以作家之姿轟動全球的律師的風采。

「包浩斯—女學生」© Juan Camilo Roa 2018

「包浩斯—女學生」
希望收女學生—只是不能太多!

關於女性與包浩斯這個議題有不少神話,作者特芮希雅‧恩岑斯貝格爾指出:和男女平等相關的事情,這所學校固然十分先進,但包括表態做的仍然不夠。

2019 柏林影展新銳營照片:© 練建宏

柏林影展新銳營
初訪,柏林

去年十二月的某日早晨,接到柏林影展新銳營(Berlinale Talents)的入選通知,驚喜之餘,也有些忐忑。沒有到訪過柏林,該怎麼安排第一次的柏林之旅?

以色列特拉維夫包浩斯博物館。照片(剪影):© picture-alliance/dpa/Sara Lemel

包浩斯風潮—一百周年紀念
「我們應該認識包浩斯 – 而非一味吹捧」

訪談:來自法蘭克福的建築專家安納·溫克曼(Arne Winkelmann),主張從內容上深入研究包浩斯建築藝術。

《寫給我生活的信》書籍分享會照片:林政億 © 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

訪談美瑞安·梅克爾
三十年後與台灣重逢

法蘭克福書展徵詢德國作家們,二零一九年二月是否有願意來台北出席國際書展時,美瑞安·梅克爾是最早答應的作家之一。這麼快就做了決定的原因是:梅克爾早就和台灣打過交道了,大約三十年前,仍是大學生的她曾在台北住了一年。這次是她與台灣重逢 – 也是再次來到台灣;這個我們稍後再談。

台北捷運公司照片:© 嘉比·夏弗納

地下的旋律
台灣的聲音地景

是嗎?不是嗎?是這段旋律嗎?此刻我正在台北捷運綠線,松山—新店線公館站的月台上,規律閃爍的紅燈宣告列車即將到站,一段爵士風的集成旋律也同時在井然有序排隊等候的乘客耳際響起。

德國麵包,神奇的食物!照片:© 楊夢茹

專訪德國麵包師手藝學會
德國麵包,神奇的食物!

麵包不單只是麵粉與水加上酵母的食品,麵包的歷史悠久,它應該具有個性,說不定麵糰中也含有哲理。

2019 台北國際書展德國館照片:林政億 © 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

台北國際書展主題國—德國
德國故事也是台灣的故事

作為二零一九年台北國際書展主題國的德國,四百多平方米大的展覽空間位於展覽館的入口處,代表團以「德國故事館」為主題隆重登場。

佩特拉•摩斯巴赫照片:佩特拉•摩斯巴赫 © 楊夢茹

小說家佩特拉•摩斯巴赫的文字天地
滿園芬芳

望著她踩踏單車漸行漸遠的身影,午後的微風靜謐,安撫著人間不安的靈魂。認真經營文字的摩斯巴赫,口袋裡裝有兩份小說合約,身為讀者,我為此感到高興。

衛星城市之母:格羅皮烏斯城區 照片(剪影):© picture alliance/Bildagentur-online/Schöning

包浩斯 100 年
從模範城到社會焦點─再回到模範城

位於柏林之格羅皮烏斯城區可謂衛星城市之起源。建築大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 (Walter Gropius) 對於該城區之發展卻原本有完全不同之想像。

《閒晃者》雜誌 © 《閒晃者》雜誌

專訪《閒晃者》雜誌主編Fabian Saul
《閒晃者》雜誌

「閒晃者」希望以指迷路在一座城市、包括走向城市比較黑暗的角落、及踏入街道的邊緣區,進入一座城市。因此有必要,最後利用文學,嘗試以文字的方式詮釋這些事物。

人型機器人Ada GH5於土耳其展覽。照片(剪影):© picture alliance/AA/Ahmet Akbiyik

工業 4.0
人類不用再工作了嗎?

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即將發生: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概念,就是生產與物流之自動化與日俱增,今日一台小電腦就能操縱大型機器和設備,並且愈來愈能取代人類做事。

書和人© 楊夢茹

法蘭克福書展
書和人

去年十一月,「默克互聯翻譯專案」在首爾歌德學院鳴槍開跑,2018法蘭克福書展收割成果;離境時,機場的海關人員天外飛來一筆,好一場奇特的書和人相遇!

包浩斯大師團體照1926年在德紹:從左向右: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 賀內克·雪伯(Hinnerk Scheper), 蓋沃·穆赫(Georg Muche), 莫霍力-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賀伯特·拜耳( Herbert Bayer),優思特·施密特(Joost Schmidt),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保羅·克利( Paul Klee),利奧尼·費寧格( Lyonel Feininger),婫塔·許託茲 (Gunta Stölzl),奧斯卡·許雷默爾(Oskar Schlemmer)。 照片(剪影):© picture alliance akg images

包浩斯 100 年
關於包浩斯必須知道的八件事

簡單的設計,簡潔與效率-包浩斯要如何改變生活。

坐在鋼管扶手椅的女人,Marcel Breuer,1926年。照片(剪影):© 包浩斯檔案館 柏林/Dr. Stephan Consemüller

包浩斯 100 年
生活流程的設計

包浩斯藝術學院希望藉由前衛藝術,使可以負擔的社會住宅成為可能。 其最終目標則是以革命性的設計為變動中的社會創造一個新的生活設計。

辦公室已是過去式:共用辦公空間和創業中心越受重視 照片(剪影):© Adobe

新的工作文化
都會區的召喚

德國都會中心為當今工作世界提供創新的產品,欲打造成充滿吸引力、迷人的生活中心。

正在學習當廚師的青年。照片(剪影):© picture alliance/Martina Hengesbach/JOKER

青年失業
良好照顧助益大

正值許多歐洲國家對抗高青年失業率之時,青年失業人口在德國卻是相對的創新低。這不只是因為良好的經濟發展情況。

通多夫城堡建造於十二世紀,位於現今圖林根邦同名村莊北部的一座小山丘上。照片(剪影):© Paul-Ruben Mundthal

住在德國
城堡社區

住在城堡,生活在自然之中:這即是位於圖林根森林的通多夫城堡居民的生活哲學。大約六十位居民住在田園詩般的莊園裡,成為一個居住,工作與生活的共同社區。

你的臉圖片:預告片/截圖

訪談蔡明亮
虛擬與現實的界限

「臉是最能表現電影的特質和螢幕的概念的,是很本質的。我對這部電影的放映特別要求,我跟威尼斯影展說,一定要選一個好的廳才會有好的影像、好的聲音,因為我很在乎呈現的質感。我們現在的觀影狀態越來越先進,可是卻越來越隨便」

亨里克‧瑪斯與其他二位無條件基本所得得主照片(剪影):© 克里斯蒂安‧施托爾韋克

無條件基本所得
「它使我們的思考與行動更自由」

亨里克‧瑪斯(Henrik Maaß)有一整年的時間每個月獲得無條件基本所得一千歐元。他的結論:這可以是未來福利國家的狀態。

台灣旅德設計師Damur Huang專訪照片:© Damur Huang

台灣旅德設計師Damur Huang專訪
「我現在是柏林的一份子」

2015年,一位來自台灣的設計師Damur Huang在柏林成立了自己的品牌DAMUR,當時他一句德語都不懂。如今,他侃侃而談關於柏林十字山區、KitKat俱樂部、失業救濟者和高級時裝之間的衝突。

默克互聯翻譯專案照片:楊夢茹

默克互聯翻譯專案
可以這樣玩翻譯

第一次去韓國,非關旅遊,而是為了一本很特別的書;滿座亞洲面孔,彼此卻用德語交談,好像時光倒流,重溫初抵德國時外籍生德文班的情景。

專訪《關於錢,他們想說的是》導演賽巴斯欽.溫克爾斯林政億 © 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

台北電影節專訪
專訪《關於錢,他們想說的是》導演賽巴斯欽.溫克爾斯

《關於錢,他們想說的是》在世界各地銀行拍攝,藉由十五組銀行內客戶和行員隔桌商討借貸事宜的情形來描繪金錢、權力和生活之間的相依關係。

漫畫藝術家阮光民© 阮光民

訪問漫畫藝術家阮光民
「人們透過我的漫畫看到一個不再存在的世界」

他畫了第一部被拍成電視連續劇的漫畫:阮光民被視為台灣最有名的圖像小說家之一。訪問中,他聊到漫畫「東華春理髮廳」身後的故事,對於小人物命運的共鳴以及自己身為幫過眼雲煙紀錄歷史的角色。

專訪《莎拉怎麼了》導演凱薩琳娜‧維斯 林政億 © 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

台北電影節專訪
專訪《莎拉怎麼了》導演凱薩琳娜.維斯

17歲的莎拉一上舞台就全力以赴,她表演的時候總是整個融入角色之中,彷彿轉化成另外一個人,如此極度入戲的舞台呈現,背後的動力是什麼呢?

專訪《新婚躲貓貓》導演蘇珊‧高登雪肯林政億 © 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

台北電影節專訪
專訪《新婚躲貓貓》導演蘇珊‧高登雪肯

米娜遠從伊朗嫁到德國,和在醫院工作的伊朗裔德國人齊安成為夫妻,她對於德國的一切都感到好奇,身邊沒什麼朋友、親人,因此認養了一隻貓,媒妁之言的婚姻、伊朗與德國的文化差異、兩人一貓的生活,都讓米娜與齊安之間問題重重。

陳必先陳必先 © 馬庫斯·鮑森

台灣旅德鋼琴家陳必先專訪
「當我彈鋼琴時,我處於一個完好的世界之中」

九歲時,台灣的陳必先來到德國學習音樂。今天,她是最著名的現代與古典鋼琴音樂演奏家之一。以下是關於她在戰後的德國生活,獨奏家的孤獨以及音樂作為避風港的對談。

語言課程© 歌德學院

語言研究
何故以內容與意義為重的教學方式才是語言課程的王道

一般處理語言時所面臨的基本問題,在於語言的內部衝突,而這個內部衝突的產生,歸因於可感知的語言,不論在時間上 (口說的語言) 或書面上 (書寫的語言) 的物理性,都是線性流動的

吳明益© 吳明益

台灣當代文學作家吳明益專訪
「台灣缺乏翻譯資金」

吳明益是台灣極有成就的當代文學作家之一。於此他談論關於最近入圍英國曼布克國際獎(英仕曼書人國際獎)的事件、他的韓國同行韓江以及台灣作家在國際文壇缺乏知名度的原因。

刈包托馬斯•克雷曼 © 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

台灣刈包在柏林
「這邊中餐館所提供的德國化中式菜餚,常會讓我不禁掉淚」

托馬斯•克雷曼 (Tomas Klemann) 是餐飲企業“堡廚房”的創始人暨總經理。他在柏林街頭小吃中心 “九號市場” (Markthalle Neun) 賣台灣點心“刈包”。以下是關於五花豬肉 (Schweinebauch)、德國麵疙瘩 (Spätzle) 與台灣飲食靈魂的訪談。

承租戶國家:德國© Goethe-Institut e. V.,線上編輯部

說明影片
承租戶國家:德國

德國人寧可租屋也不願買房。為什麼會這樣呢?以下我們的影片將解釋箇中緣由。

哈烏·佩克電影《年輕的卡爾·馬克思》的拍攝工作照片(局部): © picture alliance / Jens Trenkler / dpa

電影中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思想活在電影之中

過去120年,銀幕上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呈現復興的趨勢。

科隆街頭嘉年華照片 (剪影):© picture alliance / Oliver Berg / dpa

德國嘉年華
瘋狂的第五季節

德國人平時可能給人嚴肅和充滿紀律的刻板印象,但一年一次,至少共和國裡有一部分可是瘋狂到不可收拾。德國最瘋狂節慶須知。

作家安卡‧斯特林談及如何兼顧文學創作以及家庭生活。 照片(剪影):© Nane Diehl

安卡‧斯特林和照護工作
它是個大問題,句號。

《落地窗》(暫譯, Bodentiefe Fenster)一書中她極盡嘲諷挖苦了母親這個角色。作品《照看》(暫譯, Fürsorge)裡描述一位舞者母親對兒子的不倫之愛,進而點出了“一般正常”母愛的墮落。由此為出發點,我們訪問了安卡,聊及關於照護工作以及她對於理想化的共居生活方式的想法。

布雷梅爾弗爾德高中© 白德瀚

宗教改革500年
德國小鎮高中特別的一天

在德國學校裡可不是整天都在為了下次考試而唸書。最近在高中母校經歷到的事,讓我想到中古世紀市集,不過這屬於德國路德年的一部分。今日的學生對這個已經五百年的歷史事件還有什麼看法?

一九四五年在柏林指揮交通的紅軍成員照片(剪影):© picture-alliance / RIA Nowosti

時代見證人入口網站
以栩栩如生的回憶對抗遺忘

時代見證人入口網站在德國的歷史回憶文化裡扮演著一個中心的角色:被放逐、壓迫、剝奪自由人民的個人敘述應該被公開,讓以後的世代能夠以此借鏡。

「透過國際合作可以創造出本來不可能出現的產品。」(安德烈雅.貝里,Abury) 照片(剪影):© ABURY/Suzana Holtgrave

創意產業
「雙方都必須離開舒適圈」

如果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合作,文化差異馬上浮出檯面,在創意產業裡也是如此。國際合作到底是帶來豐富還是造成阻礙?如果想在國際團隊工作,要做好什麼心理準備?

阿弗斯德的水車磨坊屋© De Möhl e.V.

具有別致歷史氛圍的水車磨坊屋
鄉村藝文活動在德國

德國偏遠農村已經消失殆盡了?抑或是有些小村落仍適合居住?若當地居民能積極主動,就還有許多可能性。本文為下薩克森邦的一個例子。

學生交流
網絡世界 2017

70位德國及東亞青年學生為未來的模擬學生交流共同研發數位計畫。

2017年德國圖書獎得主羅伯特.門那瑟照片(剪影):阿諾得.德特(Arne Dedert)© dpa

德國圖書大獎
羅伯特.門那瑟(Robert Menasse)榮獲2017年度德國圖書大獎

小說《首都》(Die Hauptstadt)作者以此書榮獲得文學類首獎。書中描繪在布魯塞爾從事之政治活動,呼籲歐洲各國應超越民族自我主義。

各種大小尺寸的心型薑餅在德國民族慶典中隨處可見。雅各倫塔勒(Jakob Rondthale)和烏達愛連娜漢(Ute Elena Hamm)

德國民族慶典
棉花糖與時代精神

旋轉木馬,震天價響的鼓樂聲以及炭烤香腸的味道和棉花糖的香味 – 不是只有慕尼黑啤酒節,德國境內每年處處都有舉辦充滿這些濃厚德式傳統味的慶典活動。
這些表面上看似傳統的慶典,細節中卻藏著許多創新。慶典上各式流動攤位花枝招展的在沿襲舊有與跟進時代潮流之間盡情展示他們對生活的熱情。

張蓓瑜在薩爾布呂根參加書展,與在地的小朋友一同創作。© 張蓓瑜

專訪
專訪台灣青年插畫家張蓓瑜

旅居德國明斯特(Münster)的台灣青年插畫家張蓓瑜,第一次創作童書繪本《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Der geheimnisvolle Koffer von Herrn Benjamin)就受到歐洲媒體和書評的一致好評。趁本書中文版在台灣出版之際,張蓓瑜特地接受台北歌德學院的專訪,談她在德國的求學經歷、創作方式、以及德國生活對她的改變。

柏林戲劇盛會:為什麼需要走出去?© 蔡柏璋

柏林戲劇盛會
為什麼需要走出去?

這幾年非常幸運地能夠不斷地在世界移動旅行,即便如此,每次出走前還是會感覺很緊張,或許,這是旅行最迷人的地方:你永遠不會,也無法對它徹底厭倦,因為它總是用不同的形式或狀態再次撞擊我們的生活日常。

用手寫下新學的字詞的人,比較不容易忘記。照片(剪影):© Syda Productions - Fotolia.com

手寫字體
「正面附加效應多又多」

字寫得不好的學生數也數不完,大人們大多在鍵盤上敲打,芬蘭則是取消了手寫體。然而,若正確地教導寫字之道,好處可多著呢  —  外語課亦然,寫字運動機能專家克里斯楊•馬克瓦特(Christian Marquardt)說。

台灣市容© 白德瀚

台灣市容
為什麼德國人跟台灣人比起來更在意整齊的市容?

有句俗話說:「第一印象沒有第二次機會」。這句話不僅適用在人身上,對於城市和國家而言也是如此。

智慧型手機可以為上課增值加分。照片 (剪影):© Budimir Jevtic - Fotolia.com

以數位化來進行思角轉向
多給課堂一些自由空間

智慧型手機是我們形影不離的跟班,除了一些學校仍然規定上課時禁止使用智慧型手機之外,如何利用數位媒介物,好讓出席課程的最後,多留一些時間給個人精進以及溝通交流之用?

文法的形式也自有道理。照片(剪影):© Marco2811- Fotolia.com

認知語言學
文法的重要性

過去三十年以來,認知語言學和文法對於語言課有極大的用途,這種看法已發展成熟,我們可以直接談到一種範例變化:不再聚焦於形式和結構,而是把焦點放在學習者腦中的形式結構。

數位化媒介物興起了語言代碼革命© Goethe-Institut

今日精通語言二三思量
生活中隨興達意 — 學校裡中規中矩?

隨興達意以及中規中矩在學會語言這件事情上如何交錯進行?社會和教育機構的環境條件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又如何在課程題材上為精通語言的目標下錨?關於這些事情的觀點不斷變化中。
 

冰淇淋圖片:楊夢茹

焦點:吃
冰淇淋個人主義

有一家開了七十年的台式冰淇淋店,73種口味,價位高卻不准試吃,雪王堪稱冰淇淋冒險家的叢林。

5 Easy Pieces© Phile Deprez

柏林戲劇盛會
5 Easy Pieces

今年柏林戲劇盛會最具爭議性的一個作品,可能就屬米羅若(Milo Rau)的Five Easy Pieces。關於比利時近代史上最大的國族創傷:邪惡的猥褻兒童及連續殺人犯馬克・杜特魯(Marc Dutroux)的故事。

我懂了嗎?照片:© 你專心嗎? - photocase.de

課堂自我評估
我站在這裡 — 我想去到那邊

自我評估有助於把自己的學習過程調整為積極主動,它也是邁向更有自律的一個重要步驟。要做些什麼才能順利踏出這一步?自我評估又對為人師者有哪些影響?

用書籍打開世界© Goethe-Institut

美學與文化
以文學為師

我們研讀文學作品時,不必將之視為真實世界的投影,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作品中的文字遊戲,文學形式以及含意上,如此我們才會發覺文學不可思議的語言和文化反射潛力。這是一篇為德語作為外語的課堂上,改變親近文學方法辯護的文章。

如何引導老師們討論多語教育這個題目?照片(剪影):© contrastwerkstatt - Fotolia

教學法
師資培訓中的多語教育

要怎麼做,才能讓老師在課堂上善加利用學生們的多種語言潛能?師範教育系的大學生又應該如何準備面對教室裡的多樣語言環境?德國和歐洲的學者及教育工作者,正在研究這個問題。

低地德語裡的 ”Moin Moin”, 是一句很家常的問候:「祝你有美好的一天」照片(剪影):© Privatanimaflora - Fotolia.com

德語方言
救救低地德語

低地德語差不多從德國的公開場合徹底消失了,只有百分之三來自北德的人還在使用這種古老的語言,藝術家、劇院以及學校試圖挽回頹勢。

吉祥物 PASCHi 學習方案讓學生喜歡學德文。照片(剪影)© 北京歌德學院

校內學習方案
PASCHi 去旅行

東亞地區的學生研發出一套借助於吉祥物 PASCHi 來學德文的方案,這些青少年在老師們的支援下,學會了自在說德語的能力,也就是「從簡入深」的原則。

呂訥堡舊城區© 白德瀚

德國房市
《為什麼德國人不像台灣人一樣覺得買房子很重要?》

有一句德國諺語叫做「自家的爐灶比黃金還值錢」。意思是一個屬於自己的家,能夠帶給人保障和安全感。但什麼是「自己的家」?如果認為住在屬於自己的房子或公寓才算數,那大多數德國人都並沒有按照這句諺語生活。

不來梅市立圖書館入口處的牆面貼滿了讀者的照片照片(剪影): © 不來梅市立圖書館

多元化經營
《把公共圖書館打造成開放空間》

面對愈來愈多元的社會,圖書館應如何因應?專訪不來梅市立圖書館特殊族群業務專家布莉塔•施梅德曼(Britta Schmedemann),暢談多元化經營策略。

柏林戲劇盛會© 蔡柏璋

柏林戲劇盛會
愛情在哪裡?

在柏林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的兩週半裡,零零總總看了不下十五齣戲,種類各異,但有一個不難發現的現象,那就是:沒有人在討論愛情。

不害怕任何人© 歌德學院

專訪柏林德意志劇院營運總監
米榭‧德未未(Michael de Vivie)
不害怕任何人

繼柏林德意志劇院的《失竊的時光》(Diebe) 於2015年暑假在城市舞台演出大獲成功之後,今年臺北藝術節再度邀請德意志劇院製作的《等待果陀》來台演出,地點同樣在城市舞台。

「不好看」才有意思© 洪健倫

柏林影展
「不好看」才有意思—在柏林影展重新認識電影、認識影展

在台灣,當我們提到影展,大家的印象多半可能是一個匯集各大影展年度大師、新銳佳作的嘉年華。那麼,做為世界三大影展之一、站在電影最前線的柏林影展,他們的選片團隊每一年所選出的片單,又是什麼樣的模樣呢?
 

2017 柏林影展© 洪健倫

柏林影展
第67屆柏林影展競賽單元中七部不可錯過的電影

做為歐洲三大影展之一,柏林影展的競賽單元總是藝術電影觀眾每年年初關注的盛事之一,但今年或許是因為三大影展之首的「坎城影展」正值七十週年,各路高手莫不希望在今年五月讓自己的作品參與這歷史性的一刻,而為了將作品的世界首映保留給坎城影展(這是所有一級影展挑選作品的必備條件)。

邁克爾·巴爾蒙斯照片(局部) | 版權: pa-picture alliance

邁克爾·巴爾蒙斯離世
“我是在電影院讀的大學”

攝影師邁克爾·巴爾蒙斯(Michael Ballhaus)改寫了電影史。2017年4月12日,這位攝影師於柏林去世,享年81歲。2016年的柏林電影節中巴爾蒙斯獲得終身成就金熊獎,這位土生土長的柏林人曾與 歌德學院(Goethe.de)談及他傳奇的職業生涯。

唐鳳© daisuke1230

台灣政務委員唐鳳
駭客是一種思維模式

唐鳳要以數位政委的身分帶領台灣走向數位未來。投身政治的她,在這次的訪談中暢談跨性別身分、駭客以及台灣創業公司的問題。

台北國際書展©

書展
台北國際書展 「一場文學嘉年華會」

二月舉行的台北國際書展(TIBE)吸引了五十多萬人進場參觀,四位參與書展的人在此敘述他們的體驗。

女性和電腦技術  圖片(局部)fotolia

女性和電腦科學
“重在鼓勵”

在德國,打算學習電腦科學的女性還是少數。雖然電腦領域發展蓬勃,但是女性在該領域的就業比例還處於劣勢。然而,目前卻出現了轉機。

彼得·魏斯 照片(局部): © Andrej Reiser/ 蘇爾坎普出版社

彼得·魏斯
矛盾而撕裂的自我

流亡斯德哥爾摩期間,作家彼得·魏斯無法釋懷德國的歷史和他的過去。2016年11月適逢他百年誕辰。

布萊梅德國室內愛樂的首次訪台,帶來上下半場截然不同的演出。© Oliver Reetz

布萊梅德國室內愛樂台灣首演
「數大」便是美?

布萊梅德國室內愛樂(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 Bremen,主辦單位翻譯為布萊梅德意志室內愛樂管弦樂團),於去年11月22日在台北進行他們的台灣首演,由藝術總監帕佛.賈維(Paavo Järvi)領銜指揮,法國鋼琴家艾馬爾(Pierre-Laurent Aimard)擔任巡迴獨奏家,在亞洲端出「德式經典」的曲目:演出舒曼、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作品。

 

柏林學派
電影,驚奇又驚險

九十年代中期,柏林學派的電影以激進的手法描繪當下德國社會的畫面。關於德國,他們的電影還有很多話要說。

魏德聖導演© 魏德聖

訪問魏德聖導演
「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自己」

他拍出了台灣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影片:自從拍了賣座強片「海角七號」之後,魏德聖就成為台灣電影院的一顆明星,這位導演在這篇訪談中暢談他的新作「52Hz, I love you」, 楊德昌導演對他的影響,以及中國大陸挹注大量電影資金之影響。

來自一百個國家的一千兩百篇故事參加了「德之我心」比賽,寫下關於他們最喜愛的德國某個地方的故事摄影: rubinmedia © 歌德學院

讀者票選獎
德之我心

「德之我心」這場國際徵文比賽中,一篇寄自奧古斯堡(Augsburg)的愛的故事贏得了讀者票選獎,歌德學院在線上尋找德國最受喜愛的地方,一共收到來自一百個國家的一千兩百篇故事。
 

德福教材發展趨勢
書本、智能手機與德語課程

沒有數碼化的學習環境已經無法想像,而智能手機作為一種數碼媒體,與學習的關係變得日益重要,這一趨勢同樣適用於德福(DaF)教學。德國各大型教材出版社已開始在其出版的教材中增加數碼媒體的內容。

彤雅立© 照片(私人):彤雅立

《去哪?》專題計畫
關於逃亡與移民的21個問題

歌德學院《去哪?》此項計畫訪問了約來自世界各地40個國家的作者與知識份子他們關於逃亡與移民的問題。其中一位是來自台灣的專業譯者彤雅立。

茱兒斯賀曼Goethe-Insitut Taipei

專訪導演茱兒斯賀曼
一個相信直覺的電影創作實驗

在今年的「第三屆台灣國際酷兒影展」中,有一部與眾不同的德國電影《這個夏天有點怪》(Liebmann)。這是德國導演茱兒斯賀曼(Jules Hermann)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今年初才在2016年柏林影展「當代德國電影大觀」單元首映,並入圍了柏林影展的同志電影競賽「泰迪熊獎」。

(局部) 德國單簧管演奏家莎賓.梅耶,自1983年造成轟動以來,一直都是樂壇的矚目焦點。©Thomas Rabsch & EMI Classics

莫札特的新聲音
莎賓.梅耶與巴塞單簧管

如果說到當代最知名的單簧管(Klarinette,中文或翻譯為「豎笛」)演奏家,莎賓.梅耶應該是不二人選,她的傳奇生涯,在1983年就開始,德國指揮帝王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極度欣賞她的演奏,極力招募她進入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這決定卻被團員投票大力否決,指揮與樂團正式撕破臉,風暴一直到莎賓.梅耶主動退出才止息,但她也因此聲名大噪,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單簧管演奏家。
 

柏林街道的某棵樹蔡柏璋

城市故事:柏林
中場休息

離開柏林的前夕,在地鐵站的月台上徘徊等車,不經意地看到一個廣告。讀著讀著,點點頭,才赫然發現竟然每一個字都看得懂,激動得不能自己。

弗雷德里克.布蘭納(Frederik Breiner)| Wallice:可以呼吸的燈光:活性碳絲電燈與空氣加濕器結合|版權:弗雷德里克.布蘭納(Frederik Breiner)Foto (局部): © 弗雷德里克.布蘭納(Frederik Breiner)

德國職業訓練
明日的永續發展大師

從生態學先驅開始發展到新型永續發展商務策略:德國大學日益將具備責任感的行動變成關注焦點。
 

愛看書的小孩子攝影: © Christopher Futcher/iStock

兒童圖書多元化
尋找具有移民背景的兒童讀物主人公

在刻畫當代社會現實方面,德國兒童文學還需迎頭趕上。

每天上課必經的荀貝格車站蔡柏璋

城市故事:柏林
柏林教會我的事

筆者有幸能夠在倫敦、巴黎和柏林待過一段時日。對這些曾經生活並學習過、甚至工作過的城市,總有難以割捨的感情。

P Festival P Festival 2016

2016P Festival鋼琴音樂節
音樂是一種實踐和行動 – Thomas Lehn 專訪

今年的P Festival主題是「世界的碎片」,有感於數位化對人際關係及人與世界的關係帶來的改變,演前訪談我們邀請了不同領域的人士對演出者提問,並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呈現,也希望能觸及音樂家的哲學思維,與他們面對世界的主要方式。

2016年國際德語奧林匹克競賽全體獲獎者合影

國際德語奧林匹克競賽獲獎者
人人都是勝利者

第五屆國際德語奧林匹克競賽(IDO)隨著頒獎儀式的舉辦而成功落下帷幕。125名應歌德學院邀請來德國參加為期兩周的語言知識競賽的參賽選手再次齊聚在德國外交部。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勝利者。

Volksbühne蔡柏璋

柏林藝術節
柏林戲劇匯演

每年五月,柏林都會舉辦空前盛大的戲劇匯演(Theatertreffen),從德語系國家中遴選十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到柏林演出。

形象不佳:體育賽事最近的名聲不是特別好。版權:martinfredy/Fotolia形象不佳:體育賽事最近的名聲不是特別好。版權:martinfredy/Fotolia

奧林匹克運動會
希爾薇亞.申克(Sylvia Schenk):我們需要改變運動文化

貪汙、服用禁藥、漠視人權:體育賽事好像充滿越來越多的負面形容詞。為什麼有這種現象?要如何解決改變這種情況?反貪汙專家希爾薇亞.申克在專訪中告訴我們。
 

法國里爾球場德國對陣斯洛伐克4法國里爾球場德國對陣斯洛伐克4 ©萬美君

2016歐洲盃
我的足球之旅

在2006年的夏天,我最好的朋友和她的姊姊一起迷上了足球。

時刻保持通訊暢通使得“真空時間”不再可能圖片(局部)©Fotowerk – Fotolia.com

工作時間外保持通訊暢通
不再隨時候命

心理學家認為,通過智能手機隨時候命會讓僱員身心俱疲。一些德國企業開始認真對待這一問題。

國際論壇參觀柏林惡魔山Dave Großmann

柏林藝術節
讓我們離開劇場一下 - 記德國戲劇盛會裡的國際論壇

柏林戲劇盛會始於1964年,其中包含了德語區十大〝最受矚目〞戲劇作品、「劇本市集」(Stückemarkt)、「國際論壇」(Internationales Forum)、「戲劇節部落格」(Theatertreffen-Blog)、「討論:營」(Diskurs: Camp)。

德國導演鄔珊瑪柏楚專訪Goethe-Institut Taipei

台北電影節
《海蒂不分類》奪得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首獎

勇敢且美麗、溫柔卻任性,撞擊出東西方文化火花的美麗電影 ─ 《海蒂不分類》

柏林圍牆蔡柏璋

城市故事:柏林
用這樣的方式思念你們

柏林,是最適合又最不適合學德文的城市。

爵士喇叭手 El Congo AllenPhoto (detail): © gezett

柏林詩歌節
世界詩意之聲

室外:柏林仲夏,室內:「家鄉最美麗」——第十七屆的詩歌節以此為題,在柏林的藝術學院,與來自世界三十七個國家,一共一百五十位詩人一同共襄盛舉。這個節慶展現了詩歌如何擴展視野、打造詩意的橋樑。

圖書館對於閱讀推廣貢獻良多。版權所有:wip-studio – Fotolia.com

閱讀推廣研究
「圖書館必須成為令人熟悉的環境」

漢堡應用科技大學(Hochschule für Angewandte Wissenschaften Hamburg, HAW)研究了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與烏特.克勞斯—萊爾德(Ute Krauß-Leichert)女士關於閱讀動機和成果的訪談。

漢娜·霍克,《小太陽》,1969,拼貼畫版權:© Berliner Sparkasse, © VG Bild-Kunst, 波恩 2015

達達運動百年
向一切發問

針對性地煽動反藝術——達達運動動搖了資產階級狹隘的價值觀與國家主義潮流,以達到對二者的反抗。100年後的今天,達達主義有哪些現實意義?在魏瑪和漢諾威之間,我們試圖探尋蹤跡。

Stadtbad Tiergarten© Pao-Chang Tsai

尋找自我
游泳

蔡柏璋在小時候學習游泳時有不好的經驗,但來到柏林重新尋找自我,重拾孩提學習游泳應有的樂趣。

ToiletPao-Chang Tsai

文化風俗
小便的信任危機

戲劇人蔡柏璋初抵柏林時,還是被寄宿家庭的主人狠狠地「德式迎接」了一下。

波莉的乐队“滌綸”© Markus Burke

鄉城專欄:慕尼黑
一直在逃離

音樂人兼藝術家波莉追求開放的、沒有預設的人生。

音樂會上的飛行員版權:科隆市圖書館

漢內洛雷·福格特博士訪談
始終領先一步——關於圖書館全新概念的成功

剛剛獲獎的科隆市圖書館館長漢內洛雷·福格特博士(Dr. Hannelore Vogt)在接受我們的採訪時,談到了圖書館在數碼化時代的重要性,探討了圖書館的概念是否仍然適用,並介紹了該圖書館的成功之道。

大衛·鮑伊2015 照片(局部):Sony / Jimmy Katz

大衛·鮑伊與德國流行音樂
當一天英雄

兩年內,柏林成為大衛·鮑伊(David Bowie,又譯大衛·寶兒)的隱居之地,也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因此,他得以對當時仍年輕稚嫩、風格尚搖擺不定的德國流行音樂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跨越邊境©柏林電影節 2016

柏林電影節 2016
漫漫逃亡路

逃亡與驅逐是第66屆柏林電影節的一大主題,該主題佔據了影展的大半疆場。尤其是非洲和中東地區電影人的作品,更是提供了多重視角。

中國古代算籌© 東籬把酒,微圖

數讀
中國古代是怎麼算數的?

中國古代採用十進位,有多種記數法?

機器人記者是未來趨勢嗎?Photo: The Cookiemonster, via flickr (CC BY-SA 2.0)

焦點:數讀
“打字機”的回歸

覆蓋多語種、寫作神速:新聞行業使用可自行撰寫文章的軟體越來越普遍。

夜晚的童話對偏鄉弱勢兒童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Foto: Huang Guozheng(黄国政)

焦點:夜
夜裡的童話

在台灣,隨著M型化社會的演進,兒童的生活與學習狀況也呈兩極化發展。一方面城市兒童在心理上承受著巨大壓力,另一方面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面臨著生存的困境。黑夜裡擁抱他們的不是繽紛的童話,而是黑白的人生。。

設計:柏林NAU 建築工作室Photo: © Michael Brown

源頭無包裝
不製造垃圾的購物方式

零包裝超市——這可行嗎?柏林的兩位女士就正在做這一嘗試。

左: Haus Audry,史丹佛特,盧森堡; 攝影:M. Koch | 右: 李承寬 在辦公室,1985攝影:M. Koch

“新建築”浪潮中的中國設計師
德國華裔建築師李承寬

李承寬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德國度過,他曾在那裡攻讀建築學,對德國 “新建築”風格的發展發揮了很大作用。而他的中國傳統建築風格方面的知識,則主要得益於德國漢學家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的教誨。
 

湯瑪斯‧歐斯特麥耶湯瑪斯‧歐斯特麥耶 ; Foto: Paolo Pellegrin

德國當代戲劇
八大代表性導演

路克‧帕西弗、史蒂芬‧基米、瑞內‧波列許、卡琳‧拜爾、米歇爾‧塔爾海默、湯瑪斯‧歐斯特麥耶、尼可拉斯‧史泰曼、菲德莉克‧海勒

回到頂部

導航服務:

© 2023歌德學院
  • 版權說明
  • 資料保護
  • 隱私設置
  • 使用條款
  • RSS
  • 電子報

網站目錄:

  • 德語

  • 德語課程
  • 德語考試
  • 教授德語
  • 比賽與活動
  • 免費練習德語
  • 我們舉辦的德語活動
  • 為什麼要學習德語?
  • 我們的教學理念
  • 學業諮詢
  • 測試您的德語水平
  • 文化

  • 線上雜誌
  • 計劃
  • 專題
  • 圖書資訊館

  • 歌德學院電子圖書證 Bib To Go
  • 借閱服務
  • 電子圖書館
  • 翻譯贊助計畫
  • 本月好書推薦
  • 其他相關服務
  • 活動

  • 關於我們

  • 任務與目標
  • 聯繫與開放時間
  • 工作人員
  • 新型冠狀病毒公告
  • 職缺
  • 合作夥伴與贊助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