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與新殖民主義
新的統治結構:氣候殖民主義

火燒雨林:舊港(Porto Velho)亞馬遜地區的烈火與煙霧。
火燒雨林:舊港(Porto Velho)亞馬遜地區的烈火與煙霧。 | 照片(細部):© picture alliance/Reuters/Bruno Kelly

浪費我們地球的資源,是造成環境災難的主要原因。發達的工業國家也因為剝削發展中國家,而從中獲取利益。

  • <b>大量砍伐雨林</b><br>亞馬遜大火並非是摧毀巴西熱帶雨林的罪魁禍首,而是另一波破壞潮。早在數十年前,運行良好的雨林就變成黃豆田與甘蔗園,以及為歐洲提供肉品的牧場。原始雨林成為可交易的貴重土地。在此活動的跨國企業或者他們的客戶,為數不少是來自富裕的工業國家。 照片(局部):© picture alliance/WILDLIFE/M. Edwards
    大量砍伐雨林
    亞馬遜大火並非是摧毀巴西熱帶雨林的罪魁禍首,而是另一波破壞潮。早在數十年前,運行良好的雨林就變成黃豆田與甘蔗園,以及為歐洲提供肉品的牧場。原始雨林成為可交易的貴重土地。在此活動的跨國企業或者他們的客戶,為數不少是來自富裕的工業國家。
  • <b>榨乾利潤</b><br>歐洲的魚類消費也為南半球帶來陰影,看塞內加爾的例子就可明白。魚類是塞內加爾主要食物,大約有六十萬人捕魚維生。但是根據漁業協定,歐盟的補魚船也能在非洲水域進行捕撈。歐盟自己的水域已無法滿足市場對魚類的需求。2014年5月至今,歐盟每年可以在塞內加爾外海捕捉約莫一萬四千噸的金槍魚。但是塞內加爾許多人卻無法再以捕魚維生,而被迫離鄉背井。 照片(局部):© picture alliance/imageBROKER/ Herbert Berger
    榨乾利潤
    歐洲的魚類消費也為南半球帶來陰影,看塞內加爾的例子就可明白。魚類是塞內加爾主要食物,大約有六十萬人捕魚維生。但是根據漁業協定,歐盟的補魚船也能在非洲水域進行捕撈。歐盟自己的水域已無法滿足市場對魚類的需求。2014年5月至今,歐盟每年可以在塞內加爾外海捕捉約莫一萬四千噸的金槍魚。但是塞內加爾許多人卻無法再以捕魚維生,而被迫離鄉背井。
  • <b>為了石油持續破壞環境</b><br>另一個例子是石油開採。在歐盟的資助下,跨國能源集團在奈及利亞的尼日河三角洲開採石油已數十年,受益者主要是西方企業與當地菁英。石油大部分輸出至歐盟國家。開採石油造成的環境污染與耕地破壞,奪走當地居民生計,導致貧窮與疾病。每年從輸油管漏洞滲出的石油高達數十萬桶。此外,許多石油公司也不遵守奈及利亞法律,進而促使當地結構貪汙腐化。 照片(局部):© picture alliance/Reuters/Akintunde Akinleye
    為了石油持續破壞環境
    另一個例子是石油開採。在歐盟的資助下,跨國能源集團在奈及利亞的尼日河三角洲開採石油已數十年,受益者主要是西方企業與當地菁英。石油大部分輸出至歐盟國家。開採石油造成的環境污染與耕地破壞,奪走當地居民生計,導致貧窮與疾病。每年從輸油管漏洞滲出的石油高達數十萬桶。此外,許多石油公司也不遵守奈及利亞法律,進而促使當地結構貪汙腐化。
  • <b>手機製造鏈中的童工</b><br>根據聯合國報告,全球約有一億六千八百萬的童工,為數不少是在非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出,剛果民主共和國是手機製造不可或缺的鈳鉭鐵礦、鈷與其他稀土金屬最重要的一個出口國,有四萬多名兒童在剛果南部的礦場勞動。全球對於電子產品的需求升高,對原料的需求也持續增加。礦區中,為了控制原料,暴力衝突層出不窮。隨著採礦而來的侵犯人權、危害健康與破壞農地也時有所聞。 F照片(局部):© picture alliance/Reuters/Goran Tomasevic
    手機製造鏈中的童工
    根據聯合國報告,全球約有一億六千八百萬的童工,為數不少是在非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出,剛果民主共和國是手機製造不可或缺的鈳鉭鐵礦、鈷與其他稀土金屬最重要的一個出口國,有四萬多名兒童在剛果南部的礦場勞動。全球對於電子產品的需求升高,對原料的需求也持續增加。礦區中,為了控制原料,暴力衝突層出不窮。隨著採礦而來的侵犯人權、危害健康與破壞農地也時有所聞。
  • <b>電子垃圾海嘯</b><br>消費增加,電子產品的壽命卻在縮短。2018年全世界製造出四千八百五十萬噸的電子與電器廢棄物,又稱作電子垃圾。歐盟國家每年的電子垃圾將近一千萬噸,其中只回收20%,約莫15%出口至非歐洲國家。歐盟對此發出了「電子垃圾海嘯」的警報:迦納首都阿克拉近郊的阿博布羅西,是全球最臭名昭彰的電子垃圾廢棄場,約有六萬居民生活在此。他們回收消費者丟棄的東西,並為了獲取有價金屬,焚燒釋放毒氣的塑膠與橡膠外殼,導致健康受到嚴重損害。 照片(局部):© picture alliance/dpa/Gioia Forster
    電子垃圾海嘯
    消費增加,電子產品的壽命卻在縮短。2018年全世界製造出四千八百五十萬噸的電子與電器廢棄物,又稱作電子垃圾。歐盟國家每年的電子垃圾將近一千萬噸,其中只回收20%,約莫15%出口至非歐洲國家。歐盟對此發出了「電子垃圾海嘯」的警報:迦納首都阿克拉近郊的阿博布羅西,是全球最臭名昭彰的電子垃圾廢棄場,約有六萬居民生活在此。他們回收消費者丟棄的東西,並為了獲取有價金屬,焚燒釋放毒氣的塑膠與橡膠外殼,導致健康受到嚴重損害。
2019年8月,全世界瞠目結舌望向巴西,對全球氣候系統與生物多樣性意義重大的亞馬遜雨林,正燃燒著熊熊烈火。煙霧一路瀰漫至巴西金融中心聖保羅,遮蔽了整片天空。科學家、政客與各界菁英深感有必要採取行動。然而工業國家與他們所支持的跨國企業導致亞馬遜與其他地區的經濟與人道危機,反而沒有引起太大重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與歐盟之間挾著限制性貿易協定,在許多前殖民地持續榨取原料,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地球超載日年年提前報到

我們每年都會一再受到警告。「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環保團體每年都會計算「地球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意指預估用罄大自然一年內資源再生的日期。由於資源有限,所以從超載日起的年度剩餘時間,人類只是在透支資源。地球生態承載力每年每人為1.7全球公頃,但每人卻平均消耗3.3全球公頃。換句話說,按照人類目前的生活方式,彷彿我們有1.75個地球可用似的。各式各樣的後果也順應而生,例如氣候變遷與物種滅絕。2019年的地球超載日為7月29日,是1961年初次計算以來最早的日期。在全球對照中,澳洲、美國、俄國與德國是全球生態足跡最高的國家。若是全球人民達到德國人的生活水準,我們甚至需要三個地球才夠用。

原料爭奪戰

根據德國聯邦環境局的數據,德國2018年約莫需要13億噸化石燃料、礦物、金屬與生物質,包括鐵、銅、鈷、鎳、鋰、鉑、鎢、銦、鎵、稀土等金屬,以投入機器工程、汽車與電子產品。德國的消耗量高於歐洲平均水準的10%,甚至高於全球平均的100%。高度依賴資源的生活方式不斷在全球擴張,需求也就越發高漲,進而導致可怕的後果。聯合國估計,近六十年來的全球衝突超過40%與原料的開採和交易有關。南方許多國家,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國家,越來越依賴未經加工的原料出口,但是絕大部分的附加價值卻留在了北方國家。

成為新統治結構的氣候殖民主義

根據以上數字,很快就能明白德國與工業國家的生存,是犧牲其他國家的生態換來的。氣候殖民主義一詞近幾年因此流傳開來。分子生物學家暨哲學家克利斯多夫.雷曼─舒特(Christoph Rehmann-Sutter)在他的論文《阻止氣候殖民主義》中提到:「這背後隱藏著工業國家創造財富的發展模式,也就是去剝削發展較不發達的國家。富裕國家將負擔轉移給生態足跡較小的國家。」他認為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統治結構掛勾,亦即各國在偏遠地區建立聚落,以便將當地物資與產品運送到自己國家;同時,若考慮到全球經濟實力的分布有多片面,這個定義也適用於氣候議題。「我提到氣候殖民主義時有一個前提,這種在時間和空間上利用其他區域的清倉形式,讓人難以看清楚這些國家統治其他國家人民的帝國主義結構。富裕國家與昔日統治的殖民地之間,無疑仍存在著統治結構,尤其是在經濟層面。」

透支他人資源的生活

或者就如同社會學家史蒂芬.雷森尼奇(Stephan Lessenich)在他《置身洪水旁》(Neben uns die Sintflut)一書中表達的:「我們並非透支自己的資源,而是他人的資源。」他同時也研究西方富裕繁榮產生的副作用,一樣得到相同的結論:無論是歐洲高科技農場仰賴阿根廷破壞力十足的黃豆栽種;泰國砍伐紅樹林改成養蝦場後,大量向外傾銷蝦;為了建築工業進口沙,逐步破壞非洲海岸;或者塑膠垃圾飄旋在北太平洋上,這些例子在在證明發展中國家與新興國家供應原料給工業國家,除了促進工業國家發達之外,自己還成為他們的垃圾桶。而這類毫無節制的成長使得氣候災難更加惡化,導致生態失衡,引發遷徙潮。
  • <b>大量砍伐雨林</b><br>亞馬遜大火並非是摧毀巴西熱帶雨林的罪魁禍首,而是另一波破壞潮。早在數十年前,運行良好的雨林就變成黃豆田與甘蔗園,以及為歐洲提供肉品的牧場。原始雨林成為可交易的貴重土地。在此活動的跨國企業或者他們的客戶,為數不少是來自富裕的工業國家。 照片(局部):© picture alliance/WILDLIFE/M. Edwards
    大量砍伐雨林
    亞馬遜大火並非是摧毀巴西熱帶雨林的罪魁禍首,而是另一波破壞潮。早在數十年前,運行良好的雨林就變成黃豆田與甘蔗園,以及為歐洲提供肉品的牧場。原始雨林成為可交易的貴重土地。在此活動的跨國企業或者他們的客戶,為數不少是來自富裕的工業國家。
  • <b>榨乾利潤</b><br>歐洲的魚類消費也為南半球帶來陰影,看塞內加爾的例子就可明白。魚類是塞內加爾主要食物,大約有六十萬人捕魚維生。但是根據漁業協定,歐盟的補魚船也能在非洲水域進行捕撈。歐盟自己的水域已無法滿足市場對魚類的需求。2014年5月至今,歐盟每年可以在塞內加爾外海捕捉約莫一萬四千噸的金槍魚。但是塞內加爾許多人卻無法再以捕魚維生,而被迫離鄉背井。 照片(局部):© picture alliance/imageBROKER/ Herbert Berger
    榨乾利潤
    歐洲的魚類消費也為南半球帶來陰影,看塞內加爾的例子就可明白。魚類是塞內加爾主要食物,大約有六十萬人捕魚維生。但是根據漁業協定,歐盟的補魚船也能在非洲水域進行捕撈。歐盟自己的水域已無法滿足市場對魚類的需求。2014年5月至今,歐盟每年可以在塞內加爾外海捕捉約莫一萬四千噸的金槍魚。但是塞內加爾許多人卻無法再以捕魚維生,而被迫離鄉背井。
  • <b>為了石油持續破壞環境</b><br>另一個例子是石油開採。在歐盟的資助下,跨國能源集團在奈及利亞的尼日河三角洲開採石油已數十年,受益者主要是西方企業與當地菁英。石油大部分輸出至歐盟國家。開採石油造成的環境污染與耕地破壞,奪走當地居民生計,導致貧窮與疾病。每年從輸油管漏洞滲出的石油高達數十萬桶。此外,許多石油公司也不遵守奈及利亞法律,進而促使當地結構貪汙腐化。 照片(局部):© picture alliance/Reuters/Akintunde Akinleye
    為了石油持續破壞環境
    另一個例子是石油開採。在歐盟的資助下,跨國能源集團在奈及利亞的尼日河三角洲開採石油已數十年,受益者主要是西方企業與當地菁英。石油大部分輸出至歐盟國家。開採石油造成的環境污染與耕地破壞,奪走當地居民生計,導致貧窮與疾病。每年從輸油管漏洞滲出的石油高達數十萬桶。此外,許多石油公司也不遵守奈及利亞法律,進而促使當地結構貪汙腐化。
  • <b>手機製造鏈中的童工</b><br>根據聯合國報告,全球約有一億六千八百萬的童工,為數不少是在非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出,剛果民主共和國是手機製造不可或缺的鈳鉭鐵礦、鈷與其他稀土金屬最重要的一個出口國,有四萬多名兒童在剛果南部的礦場勞動。全球對於電子產品的需求升高,對原料的需求也持續增加。礦區中,為了控制原料,暴力衝突層出不窮。隨著採礦而來的侵犯人權、危害健康與破壞農地也時有所聞。 F照片(局部):© picture alliance/Reuters/Goran Tomasevic
    手機製造鏈中的童工
    根據聯合國報告,全球約有一億六千八百萬的童工,為數不少是在非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出,剛果民主共和國是手機製造不可或缺的鈳鉭鐵礦、鈷與其他稀土金屬最重要的一個出口國,有四萬多名兒童在剛果南部的礦場勞動。全球對於電子產品的需求升高,對原料的需求也持續增加。礦區中,為了控制原料,暴力衝突層出不窮。隨著採礦而來的侵犯人權、危害健康與破壞農地也時有所聞。
  • <b>電子垃圾海嘯</b><br>消費增加,電子產品的壽命卻在縮短。2018年全世界製造出四千八百五十萬噸的電子與電器廢棄物,又稱作電子垃圾。歐盟國家每年的電子垃圾將近一千萬噸,其中只回收20%,約莫15%出口至非歐洲國家。歐盟對此發出了「電子垃圾海嘯」的警報:迦納首都阿克拉近郊的阿博布羅西,是全球最臭名昭彰的電子垃圾廢棄場,約有六萬居民生活在此。他們回收消費者丟棄的東西,並為了獲取有價金屬,焚燒釋放毒氣的塑膠與橡膠外殼,導致健康受到嚴重損害。 照片(局部):© picture alliance/dpa/Gioia Forster
    電子垃圾海嘯
    消費增加,電子產品的壽命卻在縮短。2018年全世界製造出四千八百五十萬噸的電子與電器廢棄物,又稱作電子垃圾。歐盟國家每年的電子垃圾將近一千萬噸,其中只回收20%,約莫15%出口至非歐洲國家。歐盟對此發出了「電子垃圾海嘯」的警報:迦納首都阿克拉近郊的阿博布羅西,是全球最臭名昭彰的電子垃圾廢棄場,約有六萬居民生活在此。他們回收消費者丟棄的東西,並為了獲取有價金屬,焚燒釋放毒氣的塑膠與橡膠外殼,導致健康受到嚴重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