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墾你的文化」
讓我看看你的收藏

拼貼圖 – 讓我看看你的收藏 | Njoki Ngumi, Cristiana Serejo, Medhavi Gandhi, Lisistrata Lusandiana
拼貼圖 – 讓我看看你的收藏 | 照片(局部):© 私人、N. Ngumi、C. Serejo、M. Gandhi、L. Lusandiana

歌德學院「開墾你的文化」專題把三位來自巴西、印尼以及肯亞文化機構的代表聚集在一起,討論數位化的挑戰。

二零二零年十一月初,巴西、印尼以及南非歌德學院「開墾你的文化」程式設計馬拉松(駭客松)專案,把來自巴西、印尼以及肯亞的博物館與檔案館的幾位代表聚集在一起,討論南半球的數位變革與文化遺產。從中可以清楚看出:收藏品數位化的過程,以及博物館區虛擬觀眾格式之形成,在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獲得長足的進步,為各機構相互交流及其參觀者提供了大好的潛在可能性。

討論一開始,來自印度遺產實驗室的主持人梅德哈薇・甘地(Medhavi Gandhi),就把談話導向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大流行爆發之初,短短幾個星期內,很多文化活動都被取消了,但過了幾個月之後,我們推出了數位化策略,而且很快就注意到,線上活動不僅花費較少,在安排管理上也更便利」,印尼視覺藝術檔案庫總監,莉絲斯塔拉塔・路珊迪安納(Lisistrata Lusandiana)說。

不是人人想上網就上網的

里約熱內盧國立博物館的副館長,克莉絲緹娜・塞瑞藿(Cristiana Serejo),贊同大流行也是促使數位化過程大步向前的一個好時機的看法。「二零二零年六月,國立博物館歡慶了兩百零二歲生日,我們的工作人員興起製作簡短、訊息豐富的視頻的構想。這是一項艱難的任務,我相信,我們在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來自肯亞「藝術群體」(暫譯,The Nest Collective)的妮幼琪・恩古蘼(Njoki Ngumi)則強調,限縮社交生活讓人清楚看到,並不是每個人想上網就能如願,雖然這應該是一種普遍的人權才對。她主張超越大流行期間研發出來的數位交流格式,試著提供完整的視覺體驗,例如與虛擬現實結合的體驗。

大眾究竟想看甚麼

被問及她們以及她們的機構在考量數位變革時的先後次序時,與會者一致表示,擴建網路基礎設施、專業鑑定的數位化範圍,堪稱首要考量。「依我看來,這兩種因素決定能否擴建親近文化遺產的通道」,妮幼琪・恩古蘼說。再者,數位化為參觀博物館的人開啟了認識數位數據的門路,恩古蘼補充說道,肯亞搜尋引擎的查詢大多與運動和性有關。「哪座博物館曾經創造過與運動有關、引人入勝的議題?可不可能舉辦一場與性這個議題有關、老少咸宜的展覽呢?我們可以提出這個問題,然後好好開發這個議題。我們應該從數據著手,同時問自己,大眾究竟想看甚麼?

對來自巴西國立博物館的克莉絲緹娜・塞瑞藿而言,二零一八年那場恐怖的火災把博物館毀了,而各種數位方案可以加強觀眾的歸屬感。「我的看法是,有必要喚醒觀眾與這間博物館密不可分的感覺。路珊迪安娜贊同她的觀點,她也強調,文化機構對很多人來說,似乎遙不可及,而數位媒體應該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透過網路讓大眾更容易欣賞收藏品,並提供全世界的科學家、研究者以及有興趣的人,藉由數據進行交流的機會。

博物館之去殖民化

恩古蘼補充說道,在有被殖民過往的國家,人們與殖民者留下的博物館之間的關係多少有點兒「因繼承而得」的味道。透過一種簡化的數位途徑與各文化機構直接交流,可以讓人們重新經營彼此的關係。關於去殖民化這個議題,塞瑞藿補充說明,收藏品數位化之後,把散置全球的巴西文化產品與自己收藏的物件結合起來這個構想,就變得可行了。

二零一八年那場大火之後,國立博物館的收藏品幾乎全都付之一炬,許多巴西原住民族紛紛將自己的收藏品贈與博物館,以便重新擴充收藏品。數位平台在這個過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看到土著團體與我們的科學團隊攜手合作,至少要重新把國家博物館的部分收藏品建立起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塞瑞藿說。「這個過程截然不同於葡萄牙的殖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