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与讨论
沿壕沟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 

©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


时间:2019年10月 24日,18:30 – 20:00
嘉宾:纳韦德·凯尔曼尼
主持:陈民(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
地点:南京大学德语系(仙林校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语言:德语
免费入场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很荣幸邀请德国作家、东方学者、德国当前社会“最为重要的声音之一”(来源:2015德国书业和平奖评审委员会)纳韦德·凯尔曼尼首次来中国访问。2019年10月13日至25日,凯尔曼尼在北京、南京和上海举办多个朗读会,向中国读者介绍他最近的新作《沿壕沟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2018年),该书中文版今年十月也将出版。

纳韦德·凯尔曼尼1967年出生于德国锡根,目前作为自由作家生活在科隆。他是获得大学授课资格的东方学家,也是德国语言与诗歌研究院成员。2000至2003年,他担任柏林科学大学长期研究员。2009至2012年,担任埃森文化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8年,他获得罗马西莫别馆奖学金,在法兰克福、哥廷根和美因茨教授诗歌,在法兰克福和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他也是科隆媒体艺术大学客座教授。纳韦德·凯尔曼尼以小说、散文和纪实报道赢得众多重要奖项,包括克莱斯特奖、约瑟夫-布莱特巴赫奖以及德国书业和平奖。
 

有一片广袤的土地,从德国以东,跨越俄罗斯而绵延至近东,它始终让人感觉陌生,它被频仍的战火与灾祸撕裂。纳韦德·凯尔曼尼沿着当今在欧洲重新出现的壕沟长途跋涉:从他的家乡之城科隆往东到巴尔干半岛,再向南翻过高加索山,抵达他父母的故乡伊斯法罕。他对含义丰富的细节有着清晰无误的敏锐感受,并藉此在自己的日记中讲述被遗忘的地区,那里的人们如今正在创造历史。
这趟旅行让他穿越了沙皇时代的犹太人“聚居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染之国”,走到了东西之间的鸿沟前,在这里冷战还远没有结束,在东巴斯甚至已爆发热战。他看到了被摧毁的文化的废墟,也看到了新旧破坏活动的痕迹。他尤其遇到了内心在追求故乡与追求福祉之间经受来回拉扯的人。他用寥寥几笔就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大都市的夜生活,再现了仿佛仍在苏联时代的商店,有嬉皮风格的咖啡馆,临近前线地带的淡定和对不论哪个他者的恐惧。

 “纪实报道中讲述过的许多人都将目光投向欧洲,而西方却并不还以凝视。凯尔曼尼却对其予以凝视,充满好奇,毫无偏见。”(霍尔格·海曼,《新苏黎世报周日版》,2018年1月28日)
“凯尔曼尼成功地为欧洲做出了激情似火的辩护,他以此巩固了自己在德国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精英行列中的地位。” (莱纳·赫尔曼,《法兰克福汇报》,2018年2月13日)
“凯尔曼尼是一位新型的德国诗人和思想家。”(克里斯多夫·德利森,《基森汇报》,2018年2月17日)

 
由歌德学院(中国)翻译资助计划提供全额翻译资助的《沿壕沟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于2019由社科文献出版社索·恩出版。值此,歌德学院邀请纳韦德·凯尔曼尼开启他首次中国之行。他将在三座城市与中国的作家和学者就本书和诸多题目展开对话。
 
 

详情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

南京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210023

消费: 免费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