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放映 “生猛海鲜”台湾纪录电影

“我们家在康乐里”剧照 “我们家在康乐里”剧照

周六,2018年08月18日 -
周日,2018年08月19日

13:00 - 16:30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在“重构现实”系列活动框架下,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与瓢虫映像和谷雨计划合作,于2018年8月18日和19日放映五部台湾电影人于1998年至2016年间创作的纪录片。这些影片涉及代际、家庭、性别身份、集体记忆、城市变革以及纪录片美学等问题。
 


放映安排


8月18日,13:00 - 16:30
《筑巢人》
《台北抽搐》
《在高速公路上游泳》(导演吴耀东出席映后交流,语言:中文)
 
8月19日,13:00 – 16:30
《日常对话》
《我们家在康乐里》及导演黄孙权 Q&A
 
影片介绍
 

筑巢人

沈可尚 | 普通话,中英文字幕 | 2012 | 彩色 | 53分钟
豆瓣评分:7.7
影片讲述一对无法沟通的父子在一个单亲的巢里相依为命的故事。该片荣获第15届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三个大奖。

故事梗概:儿子,30岁。却像13岁的孩子。甚至更自我,天真,更无法捉摸。父亲,50岁。得同时扮演许多角色,才能把这个巢撑住。他是父亲,是母亲,是儿子唯一的朋友,是儿子唯一的经济支柱,也是努力让儿子所有特殊的创造和这个世界产生连结的人。
 
父亲永远和儿子在一起。用几近噤默的方式。捡满屋子的宝特瓶在一起,画几百张重复的蜂窝在一起,折几千张色纸搭成的巨塔在一起,打保龄球在一起,捡贝壳抓蜗牛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连睡觉,都在同一张床上。他们像是彼此的唯一。少了谁,就不完整。
 
这是什么样的爱?父爱。是一个明显的解读。但父爱里面还夹杂着多少温情的触动,分享的瞬间,想逃的欲望,对未来的恐惧,不服输的意志,和身为一个个体过度超载的付出?


台北抽搐

林婉玉 | 日语/普通话/英语,中英文字幕 | 2015 | 彩色 | 68分钟
豆瓣评分:8.2
这是一部关于台湾声音表演艺术界奇人黄大旺的纪录片,除记录他令人难忘的表演风格,也呈现他私底下长期为无法适应一般社会而导致的精神焦虑。该片荣获第十七届台北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故事梗概:黄大旺,又名黑狼(黑暗校园民歌之狼)、姚映凡(Yingfan-Psalmanazar),素有“人间音乐活百科”之称。高中开始自主录音,聆听大量多样的音乐,旅日期间则衍生以即兴演奏和电子噪音为主的特色。最终凝炼出特殊的表演途径:“黑狼那卡西”说唱秀;他在舞台上混杂各类音乐曲风,并以独树一帜的口白、唸歌、肢体动作著称;亦为台湾唯一噪音厂牌“旃陀罗唱片”的成员。
 
影片舞台上的着魔状态对照镜头前赤裸真实的告白,更让影片弥漫一股强大的张力。


在高速公路上游泳

吴耀东 | 普通话,中英文字幕 | 1998 | 彩色 | 49分钟
豆瓣评分:8.4
 
该片被誉为台湾纪录片史上不可不看的作品。影片探讨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获得第六届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影展“小川绅介奖”。导演吴耀东出席映后交流。吴耀东,1996年起拍摄纪录片至今。作品包括《Goodnight & Goodbye》(2018)、《铁台滚人生》(2015)、《舞台》(2011)、《在高速公路上游泳》(1998)和《瑞明乐队》(1997)等,曾受邀多次参加华语地区和国际电影节。现为编剧、导演和摄影。

故事梗概:白色浆液溢出,“你会死掉吧!”我问,狼疮红斑在脚背,“我死不了!”他看着我回答,夕阳透过橘红色廉价的窗帘,正映射着一片火红,病床前他的背影更像在通往天堂小路的黑点,一个模糊的人形…
 
1998年3月15日,他30岁生日,正收拾行李离开成大医院精神病房,他是TOM,我的学弟,也是片中的主角。1997年“双十节”辛亥革命纪念日,我在灿烂花火下的西门町,开始拍摄这部关于国塘和我之间“爱恨情仇”的“纪录片”。在长达一年的拍摄中,充斥着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斗争、摄影机掌控权力的斗争、朋友相处间诚信的斗争,以及Tom自身对于生命本质——活着还是死去——的斗争。


日常对话

黄惠侦 | 闽南语/普通话,中英文字幕| 2016 | 彩色 | 88分钟
豆瓣评分:8.2
 
黄惠侦的《日常对话》揭露导演最私密的经历,既是个人与童年自我的和解,也是社会通往性别和性取向平等的旅程。《日常对话》由著名台湾导演侯孝贤监制,荣获2017年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最佳纪录片奖”和2016年金马影展“观众票选最佳纪录片”等奖项。

故事梗概:每天早上,我的母亲总是先于我醒来,她会先准备好我的午餐,然后出门。每天傍晚,我的母亲会在外面吃过晚餐之后才回家,静静地梳洗完毕后就又回到属于她的房间,打开收音机关上房门,在晚上九点睡去。
我们生活在相同的空间里,但几十年来,我们就像是同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唯一的交集是她为我准备的吃食,我们之间没有嘘寒问暖、没有母女间的心里话、没有“我爱你”。

当我注视着她,我知道在那震耳欲聋的沉默之下,藏着让她难以面对、无法言说的秘密。我知道在紧闭的双唇背后,是令她窒息且摆脱不去的耻辱。

这天,我终于鼓起勇气与她开启对话,但我真的准备好去面对她将给出的答案了吗? 我们又是否都能够好好面对那些已经被埋藏许久的过去。


我们家在康乐里

黄孙权 | 普通话,中/英文字幕 | 1998︱彩色︱Digital Video︱86分钟
豆瓣评分:8.5

本片记录了1997年台湾第一场都市社会运动“反市府推土机”,台北市长在1997年短短三个月中拆迁了一个六十多年的违建小区,导致了台北都市统治的政治危机与一连串有关空间议题的行动。导演既是运动组织领导者,也是记录者。该片曾展出于2004年台北双年展和台北铁马影展、2007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2014年北京红砖美术馆“无地之爱——黄孙权个展”以及2015年北京民生美术馆开幕展。导演黄孙权出席映后交流。黄孙权现为高雄师大跨艺所专任助理教授,《破报》总编辑,为横跨建筑、媒体、社会运动与艺术的艺术行动者。

故事梗概:凌晨时分,康乐里的窄巷就会走出些人,他们有提水桶的洗衣妇、穿反光衣的清洁队员、骑单车的送报生、卖馒头葱油饼的荣民、做生意的店家。日头下,闹烘烘的屋子里,山东话与福佬话相互解释,客家话与北京话互相照顾。从巷口望去,交错纵横的晒衣绳就像悬挂着万国博览会旗帜般,煮饭时间到了,整条弯道就如合力办桌一样挤满老少,旁边,是日本坟墓碑石砌成的柱子,坟塚则压在洗澡盆下。
 
这就是1997年3月以前的十四、十五号公园。五十年来,这块地上织就了一个充满矛盾历史记忆的故事。一年前,拆迁预定地上所发生的抗争是一场对比悬殊、主题混淆的运动,一边是受民意支持的强势市府,一边是无心死守的弱势拆迁户与苦谏不得其门的学院师生。双方对抗过程中抛开了都市议题的论辩,充斥着意识形态的叫阵,只有周围房地产垂涎张目等待一块丰美绿地出现。
 
最终推土机还是铲平了五十年的违建聚落与集体记忆,但影像记录了康乐里的这些人这些事,告诉我们,这场运动像一个未愈的裂口,以及台北城市分裂的身份。
 

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