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放映和导演交流 数字化与全球化

M;, Regie: Zhao Liang, 2015 M;, Regie: Zhao Liang, 2015

周六,2018年09月15日 -
周日,2018年09月16日

14:00 - 21:30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重构现实”系列活动

合作伙伴: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
地点: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嘉宾:拉胡尔· 贾殷,赵亮,杨北辰
影片语言:德/英/中文,中英文字幕
免费入场
 
数字化到底意味着什么?不可逾越的“数字鸿沟”还是能为所有人提供获取信息和教育的更好渠道?能带来更多新的商机,还是导致大型企业垄断行业发展?数字化就等于平等和公正么?在北京歌德学院建院三十周年的框架下,我们将以纪录片放映系列“重构现实:数字化与全球化”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这一活动与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合作实现。9月15日和16日,我们将放映九部来自不同国家的纪录片作品,这些影片主要涉及数字基础设施和暗网、监控和自由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作等主题。我们有幸邀请到印度导演拉胡尔· 贾殷以及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赵亮亲临现场,于9月15日放映结束后展开对话。

 

放映安排

2018年9月15日,14:00 – 20:30
《棉花》
《机器》
《悲兮魔兽》
 
2018年9月15日,20:30 – 21:30

 
拉胡尔· 贾殷对话赵亮
主持:杨北辰(艺评人,策展人)
语言:中英
 
2018年9月16日,14:00 – 21:30
《数字移民》
《沉入暗网》
《清洁沙尔贝克》
《电影的未来》
《机场》
《帕西姆国际机场》

 

影片介绍

《棉花》
导演:周浩 | 中国 | 2014 | 93分钟

一位农民、一位采棉农和棉花工厂里的两名工人,他们是纪录片《棉花》的四位主人公。这部影片可以称为是一场深入中国棉花产业心脏的奥德修斯之旅。我们在其中得以目睹一个极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作生态:从中国的西北边陲新疆的棉花种植养育到中国的东南门户广东的数场时装周。
 
中国的新一代领导人为中国带来了“社会契约”的理念,而整整一代人则必须应对这个全新理念所带来的挑战,导演周浩即是其中一员。他带领我们进入这个“值得尊敬”的产业背后。从中,我们得以见证新社会的诞生,这是一个正在重建其等级秩序的社会,而这种等级秩序,曾在毛泽东的辉煌时代,被共产主义理想所摧毁殆尽。现在,弱肉强食的竞争成为了新的秩序。取得成功是整个社会的信条。然而,即使片中的几位主人公面临着凄惨的人生境遇,即使他们攀登社会阶梯的次次努力都令人扼腕叹息,但他们非凡的人性魅力和勇气仍赋予了其生命的尊严。
 

《机器》
导演:拉胡尔· 贾殷 | 印度,德国,芬兰 | 2016 | 71分钟
镜头仿佛漂浮在空气中的无形幽灵,在工厂车间里穿梭游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 幅超现实画面:熊熊燃烧的炼狱之火,悬垂在半空中的布幔,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嘈杂与昏暗交织。镜头就像一头如饥似渴的怪物,贪婪地捕猎着扑面而来的画面,视线从一个个空间中疾速掠过。它在搜寻什么——不得而知。有时它也会藏身于角落,暗中窥伺着那些似乎没有注意到它的工人。液体。染料。汗水。湿气氤氲。轧辊轰鸣。这里是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家纺织厂,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没人愿意走进这样一个地方。但它毕竟能提供一份工作,尽管薪酬低微且不要奢望会有工会组织存在。正如影片里所说的那样,“古吉拉特能让穷人填饱肚皮”。(文:卡洛琳·魏德娜)

拉胡尔· 贾殷,出生于新德里,在喜马拉雅长大。他刚刚获得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电影和录像艺术的艺术学士学位,目前为硕士在读,专攻美学和政治学写作。他的兴趣方向为距离、他者和日常等主题。《机器》是贾殷的电影处女座。


《悲兮魔兽》
导演:赵亮 | 中国 | 2015 | 95分钟
 
如画的风景,棕灰色调,风景中建筑的线条迷乱,但爆炸突如其来,烟尘如雨洒落。大型机械,仿佛神话传说里的怪兽贝希摩斯,吞噬着穿过泥土、埋葬了风景、吞没了草原,驱赶着生活在草原边际的牧人和羊群。影片随之响起图瓦人和声吟唱的挽歌。影片类型集合寓言、纪实和散文电影于一身。《悲兮魔兽》于2015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全球首映。
 
赵亮是近年来最让人期待的中国纪录片导演之一。他生于1971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初定居北京。对于那些他人尚未感知到的事物,作为纪录片导演,赵亮的使命就是对其存在寻根究底。他记录了我们当中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年轻的海洛因成瘾者(《纸飞机》,1997-2001),艺术家聚集地圆明园的被迫解散(《告别圆明园》,1995- 2006),中朝边境的小规模贸易(《在江边》,2005) 和中国辽宁一个派出所的日常(《罪与法》,2007)。携纪录片《上访》他受邀于2009年参加参加戛纳电影节。2011年,他携影片《在一起》参加了柏林电影节。《悲兮魔兽》是2015年威尼斯电影节唯一一部入围华语电影。赵亮通常会长年投入一个项目,通过深入研究项目素材,并以不同艺术形式展现。其摄影作品和影像装置在国内与国际展览中展出。
 
(选自《纪录片导演兼摄影师赵亮:“影像是我的语言”》,作者:蓓姬)
 
 
《数字移民》
导演: 丹尼斯· 施陶费尔,诺贝尔特· 考特曼 | 瑞士 | 2016 | 21分钟
 
不会上网即意味着被时代淘汰。数字原住民VS数字移民。一群老年人报名参加了一个电脑培训班,为学习如何登录网站使出了浑身解数。别笑!明天的我们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这段影像资料讲述了个人电脑从1984年开始走入普通家庭到如今风靡全球的发展史,从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些许安慰。(文:柯内莉亚·克劳斯)
 

《沉入暗网》
导演: 杜奇· 德罗尔,察希· 希夫 | 以色列,法国 | 2016 | 56分钟
 
在互联网世界繁荣而自由的表象之下,潜藏着一个被称之为“暗网”或“深网”的神秘国度。除非安装一种特殊的软件,否则普通用户利用传统的搜索引擎永远无法涉足这个虚拟空间。暗网的用户包括政府机构、银行、跨国集团,还有各种通过网络从事地下活动的人。与普通的互联网不同,暗网通过一种特殊的加密技术实现了匿名传输。这部由杜奇·德罗尔和察希·希夫导演的影片,以广阔的视角展现了互联网、私密性、监控,以及对一种全新经济结构的憧憬.然而故事却是从互联网最阴暗邪恶的“变种”——暗网开始讲起。暗网是毒品交易、儿童色情和枪支走私的枢纽,这就是各国政府之所以对暗网展开打击的原因吗?而另一方面,对于极权国家中富有正义感和批判力的新闻记者、异见人士或黑幕爆料人而言,暗网事实上是唯一一个能够提供庇护的虚拟空间。
 
影片以丰富的细节和信息展现了数字世界的最新发展,但同时对此不做任何评价。个体自由之所以沦为一种被支配的对象,是因为人们渴望拥有足够多的自由,渴望舒适和安全——互联网世界的悖论。又有谁会在乎我们因此而被置于时时刻刻的监控之下呢?
(文:马提亚斯·黑德尔)
 
 
《清洁沙尔贝克》
导演:法拉· 卡瑟姆 | 黎巴嫩,比利时 | 2017年 | 19分钟

在比利时当局将恐袭警报调至最高级别之后,内政部长以铿锵有力的言辞发表了一份声明,宣称将下令对默伦贝克区——这个词已成为“ISIS老巢”的代名词——展开一次全面清查。在同样聚集了大批移民的沙尔比克区,一位居民发现自家窗前正有蹊跷的事情发生。她随即报告当局并将正在发生的一幕拍摄下来……影片以一种睿智、诙谐的小品式手法呈现了当代西方社会杯弓蛇影的被害妄想与安全恐慌。(文:弗雷德里克·朗)
 

《电影的未来》
导演:米夏埃尔· 帕尔姆 | 奥地利 | 2016年 | 126分钟
 
数字革命很晚才进入电影院。电影画面会变得更大、更清晰、更美妙,看电影则会变得更简单——人们对这种种期许信以为真,便理所当然地认为数字革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赏心乐事,不仅如此,这场革命更是被演绎为自默片过渡到有声电影以来最伟大的技术进步,人们为之欢欣鼓舞,并不惜一掷千金来推进它的发展。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乐观气氛中,谁会甘心做一名袖手旁观的前朝遗老,或是满腹牢骚的傻瓜蛋?
 
时隔多年之后,《电影的未来》探索了胶片电影的特殊文化技术和所谓“数字创造永生”的美好憧憬之间的地带。一方面是关于人类终将超越有限生命的数字畅想;另一方面,则是对当下正在毫无征兆地变成一个无法逃脱的“黑暗时代”的隐忧。 作为物理现实的有形电影和作为技术—社会基础设施的影院已然成为昨日黄花,而“永生不死”的数据则注定是任何人或任何机器都无法企及的。(文:拉尔夫·欧尔)


《机场》
导演:米夏埃拉· 缪勒 | 瑞士,克罗地亚 |
2017年 | 10分钟

航班时刻表上的字母变成了一个个拖着拉杆箱的灰色形象,在戒备森严的机场上一路狂奔。行色匆匆的旅人被一堵突然竖起的高墙挡住了去路,他张开的手臂仿佛伊卡路斯渐渐融化的翅膀。在被洞穿的真实背后,全球化时代的内在矛盾如不详的隐喻一般浮出水面。导演米夏埃拉·穆勒耗时六年,将最初制作的一帧帧陶土人偶定格画面浓缩成为一部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文:纳蒂亚·拉德马赫尔)
 
 
《帕西姆国际机场》
施蒂凡· 埃伯莱恩,马努埃尔· 芬恩 | 德国 | 2015年 | 93分钟 | 德语/英语/汉语配中文字幕

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盛开着大片的油菜花,帕尔希姆就坐落其间。帕尔希姆位于柏林以北——用庞先生的话来说,“在汉堡附近”——远离大都市的喧嚣与繁华。而一位来自中国的富豪——庞先生将改变这一切。这里有一个小型机场,在这个曾经的军用机场的跑道上,如今看不到一架飞机的影子,有的只是窜来窜去的野兔。但在庞先生的宏伟蓝图里,开辟通往全世界的空中航线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商务中心,大型商场,人造山景,高档酒店,数以百计的就业岗位,数以千计的商铺,数以万计的消费者,数以亿计的利润……他要让从帕尔希姆到北京的所有人共享富裕。对于一个落后地区的政府来说,这样的好事当然求之不得。就在庞先生东奔西跑,乐此不疲地忙于招商引资的时候,梅克伦堡似乎也正在从旧日的沉睡中渐渐苏醒,空荡荡的停机坪上,消防队正在奋力除草。“明年我们要在这里大干一场,”奔波途中的庞先生意气风发地说。
这部由施蒂凡·埃伯莱恩和马努埃尔·芬恩执导的影片,驾轻就熟地游走于“文化冲击”题材类的喜剧和乡野闹剧之间,同时却并未让故事情节和主人公沦为观众眼中的笑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约拿丹·庞没有被塑造成一个类型化的“中国人”形象,而是被赋予了一定的深度和悲剧性。早已被用滥的“崛起”一词在这里有了另外一番意味,尽管帕尔希姆人仍旧对它满怀期待。(文:格利特·雷姆柯)
 

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