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捷徑:

直接前往內容(Alt 1) 直接前往總目錄(Alt 2)

諮詢時間—語文專欄
關於模仿

插圖:兩個人物,其中一個對話框內容就和另一個腳色的腦袋裡內容一樣
模仿被看作奉承阿諛之極致 | © 歌德學院線上編輯部/插圖:Tobias Schrank

通過模仿學習 – 對諾拉・龔琳爾而言,這也是一條直接通往語言的途徑。她在本文中描寫我們如何毫無抵抗的墜入情網,同時高聲唱起模仿姿態的讚美詩。

作者: 諾拉・龔琳爾

我們如何看待語言,當它是件大事,第一次因為它開懷大笑,或者它把我們弄哭了,都與一種聲音,或者與某一個安靜的閱讀時刻息息相關 – 這些現象我都很感興趣。關鍵時刻是甚麼意思?我們甚麼時候對語言採取特別開放的態度,它又於甚麼時候「發生」?語言甚麼時候會改變我們的生活?而改變又是如何發生的?

學習過程

如果我們想學好一樣東西,我們會去上培訓課。通常在培訓的體制內有一定的流程,由一位專精這樣本事的人為我們講解、闡述、演示並且重複其中的重點。學習流程中,我們經常被要求用自己的話語解說我們是如何理解某些東西的,如此我們便能透過學習反思並且自學,說不定還能改進正在學習的東西。

總之,這些學習素材會陪伴我們頗長一段時間,圍繞在我們身邊,並且隨著時間而成為我們第二天性。模仿可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部分,但也有一種通過完全獨立自主探索的學習。這兩種形式都能讓人獲得豐富的知識,一種形式激起對另一種形式的渴望,因為所有嚴格規制的學習只會讓人渴盼自由,而極大的自由又對指導與陪伴有益無害。但無論採取哪一種形式 – 都能讓人於學習的過程中墜入情網。

這可是剎那間陷入情網,靜悄悄的,或者隨著地球板塊移動而心生愛戀 – 教人無從抵抗。我們愛上了這個過程,熱愛練習,喜歡接受指導,也歡喜記下字詞。我們愈來愈喜歡這個過程,對於熟稔的東西感到自在,同時注意到,我們開始掌握一些東西了,有十成的把握去做某些事情。我們喜歡這樣的自己,我們看見,我們受到重視了,我們的作為受人稱讚。我們愛上了自己,愛上了幾可亂真的模仿,並將之轉化為我們自己的行為。

一種阿諛奉承的形式

文學史上關於遠古的研究中,例如西塞羅的修辭學,就有模仿或者模仿行為的記載。時至今日,模仿也仍然被視為阿諛奉承之極致。如果你專擅某事,許多人會基於不同的動機而嘗試模仿你,有些人模仿你只是因為羨慕你的成就,或者嘗試在同樣的事情中取得相同的效果。過程中,模仿本身就是一位傑出的老師。當然,模仿很專制,不容許太多偏差,想一想芭蕾舞者如何培訓;能模仿芭蕾舞的古典跳法到一絲不苟的人,咸認是優秀的舞者。當此質疑人工智慧技術能發展到何等地步,因而對身分益發感到不確定的時代,模仿一事變成了機器的專責。我們人類懂得選擇並且希望成為天才,因為歌德,天才思想再一次隨著普羅米修斯手上的火炬發出的光芒而進入我們的視野,從此這道光芒從此未嘗稍減。人類這位詩人被視為發明者;發明者如一位發現者般走在前端,他不認為自己是後來者,他把自己看做改變學識、哲學以及藝術風景的引路人。新事物因為他、也伴隨著他而產生,舊事物則幾乎全面通過評論而廣為討論。處處可見對某位祖先的作為充滿善意的話語,然而,關注以及對世界懷有的信念屬於當下,但箇中不免或多或少的著眼於未來。

做一個接受的人

我覺得這令人懷疑,也太費工夫了。我樂於模仿,並在如此做的過程中將所有規則內化:不要覺得無聊,告訴我你的源頭,如果那不是你的原創,千萬別一副就是你想出來的樣子。我們必須理解,做一個看見、辨識出別人成就,並且與其他人分享此人成就的人,是件好事。做一個接受,而非單單不斷傳送的人。

對於我的實際工作而言,這意味著我經年累月抄寫許多文章,是的,用手抄寫。從前我還寫得一手漂亮、穩健的字。(今天我寫的字看起來就像醫師處方箋上的「乙醯胺酚(鬼畫符)」。)關於練習轉錄,也就是我抄寫的東西,在形式及內容上皆已成為我的一部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可以用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的語氣寫信,而且在使用爭議最多的假設語氣時游刃有餘。總而言之,這種語氣是我轉錄過來的,是我做為讀者、抄寫者深深受到吸引的地方。

向追隨者致敬

我曾經在德文課堂上聽到一位老師輕蔑的說起莫里克(Eduard Mörike,1804-1875,德國詩人暨譯者),而且我真的在一本學校練習簿的空白處找到:「模仿莫里克的產物」。這個人要麼運氣不好,要麼福星高照,與詩壇佼佼者同屬一個時代,如今他的作品仍然被詮釋為仿作,不太被認定擁有自己的風格,但它始終存在。莫里克作品中的深度、廣度,空間以及時間,為讀者營造出哲學和神祕的感受。自從我畢業後,為了更便於記住事情,或者為了求理解而將文法形式加以拆解,因此找到了抄寫、朗誦以及複習的方法之後,我就很樂意當一名追隨者,我甚至是一名熱情洋溢的追隨者,每當提及我的諸多楷模就滿心歡喜。他們的作品以及影響力增廣了我的見聞與能力。

我要告訴那些問我的人:你希望把詩歌理解為高度對話的藝術嗎?去讀讀伊萊恩・艾凱(Elaine Equi,1953年出生之美國女詩人)、理查・布羅提根(Richard Brautigan,1935-1984,美國詩人暨作家)、奧爾嘉・哈佩琊娃(Volha Hapeyeva,1982年出生之白俄羅斯詩人暨作家)寫的書吧。你希望能駕馭長句,並且理解表達思維過程中的自己究竟是誰嗎?去讀讀艾可(Umberto Eco,1932-2016,義大利小說家)、漢德克(Peter Handke,1942年出生之奧地利作家)、湯瑪斯・曼,以及像喬伊斯—卡蘿兒・歐茨(Joyce Carol Oates,1938年出生之美國作家)這樣嫻熟於短句大師的作品吧,從反其道而行開始吧。你想要詩歌發出聲音,模擬詩歌的原始形式,朗讀時有七絃琴伴奏?那麼,讀讀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美國詩人、散文作家)、堤莫・布倫克(Timo Brunke,1972年出生之德國大滿貫詩人)、烏里希・柯赫(Ulrich Koch,1966年出生之德國作家)、娜蒂亞・柯申麥斯特(Nadja Küchenmeister,1981年出生之德國作家)的著作。閱讀我的文章,我一直在拜讀並觀察別人的作品,過去我依照我自己的想法已經有所斬獲,未來也將以此為基礎找到方位。
 

諮詢時間 – 語文專欄

我們將在我們的專欄「諮詢時間」中,每兩星期以語文為主題 – 視語文為文化與社會現象而發表文章。語文如何發展,撰稿者對「他們的」語文抱持著何等態度,語文如何形塑一個社會? -- 各有特色的專欄作家,具有語文專業或者與語文有其他關聯的人,每個人連續推出六篇他們個人看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