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的電影行業
表演業必須走向綠化

友善環境的拍攝:在鏡頭前敘述的故事,現在也應在幕後經歷一番。
友善環境的拍攝:在鏡頭前敘述的故事,現在也應在幕後經歷一番。 | 照片(剪影):© Adobe

許多電影和紀錄片都在探討環境議題,或者希望藉此重新喚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活風格,然而,電影業本身看起來如何:德國電影界行事有多環保呢?

自從二零零六年,艾爾・高爾(Al Gore)和戴維斯・古根漢(Davis Guggenheim)合作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在全球引起轟動以來,有愈來愈多的娛樂片和紀錄片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大製作的片子如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執導,將動作、娛樂與生態結合起來的《阿凡達》(Avatar),史上最賣座的電影的輝煌成績最近才剛被超越。德國也有不少影片,例如《烏托邦時代》(暫譯,Zeit für Utopien)、《綠色謊言》(暫譯,Die grüne Lüge)、《廢棄物的滋味》(暫譯,Taste the Waste),都在討論生活以及工作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但是,傳達環保概念的院線片,片中總是隱含著一種矛盾:宣導友善環境生活風格的影片,往往是靠消耗大量能源的技術才製作出來的。工作人員經常要飛過半個地球,並且製造了大量了垃圾。這是怎麼回事呢?

電影業的因應之道

「德國的電影將更加環保」,二零二零年二月德國政府發布了一則新聞通知,文化部長莫妮卡・葛綠特絲(Monika Grütters)與幾家電視公司、電影贊助機構以及影視協會共同簽署了一個製作可持續發展電影以及連續劇產品的聯合聲明,簽署的人 – 從德國第二公共電視台(ZDF)、RTL(德語私人電視台)到網飛((Netflix)以及天空廣播(Sky) – 一致表示,將減少資源耗損以及降低任何對生態造成的負面影響。他們並且強調,未來將適當的修訂電影贊助法。因此,可持續性有可能更進一步成為贊助者的評量準則。
發布電影與連續劇製作可持續發展聲明:文化部長莫妮卡・葛綠特絲與電影與電視界代表,二零二零年二月。 發布電影與連續劇製作可持續發展聲明:文化部長莫妮卡・葛綠特絲與電影與電視界代表,二零二零年二月。 | 照片(剪影):© picture alliance/dpa/Wolfgang Kumm 這個想法並不算新穎:早在這個媒體意願聲明發布之前,有幾個電影贊助辦法就已經將綠色準則列入他們評量標準了,電視台與各家企業則發展出自己的可持續經營策略。這有一部份要歸功於友善環境的拍攝方式(Green Shotting)的工作圈:這個圈子的成員 – 幾十家製片公司、電影協會、播放機構以及贊助單位 – 自二零一七年以來即投入可持續發展的影片製作,而且自己也變得積極起來。

二氧化碳排放計算器和促進環保準則

漢堡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州的電影促進會(Die Filmförderung Hamburg Schleswig-Holstein),自二零一二年以來頒授綠色電影護照(之前稱作綠色拍攝護照)。這張護照包含明確的評量、發展以及製作的標準項目;二零二零年四月以來,漢堡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州電影促進會頒發的護照,成為主要為德國出資以及在德國拍攝的影視作品贊助的先決條件。最近一次獲頒這張護照的,是《犯罪現場》(Tatort)連續劇的《黃金時代》(Die goldene Zeit),別的因素之外,拍攝這一集時製造的垃圾特別少,而且沒有用到發電機。其他獲表揚的,計有電視節目《來開玩笑吧?》(暫譯,Verstehen Sie Spaß?)、院線電影《酸菜昏迷》(暫譯,Sauerkrautkoma)、德國天空衛視(Sky)迷你連續劇《八天》(暫譯,8 Tage) – 這裡提到的,僅是少數幾部作品。 參與漢堡北德廣播公司《犯罪現場》演出的沃棠-維爾克・莫林(Wotan Wilke Möhring)和法蘭西絲卡・魏慈(Franziska Weisz),早已因為其他數部作品而獲頒綠色拍攝護照,二零二零年二月首次播放的《黃金時代》即為其中一部影片。 參與漢堡北德廣播公司《犯罪現場》演出的沃棠-維爾克・莫林(Wotan Wilke Möhring)和法蘭西絲卡・魏慈(Franziska Weisz),早已因為其他數部作品而獲頒綠色拍攝護照,二零二零年二月首次播放的《黃金時代》即為其中一部影片。 | 照片(剪影):© NDR/Christine Schröder 二零一九年,巴登—符騰堡州的電影促進會(巴登--符騰堡州媒體與電影協會,MFG)也將可持續發展準則納入他們的贊助標準。這是一個潛在的強大工具 – 畢竟許多作品依舊仰賴贊助的資金。此外,巴登--符騰堡州媒體與電影協會以及積極參與氣候變遷(KlimAktiv)的代理,偕同西南廣播公司(SWR),一起提供一個友善環境拍攝的二氧化碳計算器,以便計算各影片的碳排放量,以便找出最佳方案。根據西南廣播公司製片部負責人米夏埃爾・貝克(Michael Becker)的說法,這是一個「工具〔...〕,電影製作人有了這個工具,在任何拍攝階段都能製作一個數據基礎,以避免增加未來的負擔。」
 
有幾個培訓機構也跟著一起努力:從二零一九年的冬季班開始,司圖加特傳媒學院(Die Hochschule der Medien Stuttgart)開設環保顧問證書課程,培訓電影從業人員成為製作可持續發展的影片與媒體產品的專業人才。此外,若想拍片時更符合環保精神,慕尼黑附近的巴伐利亞片廠特別適合:強調友善環境的拍攝現場靠地暖設備供暖,電力來自水力發電、片場自己也有太陽能發電設備,使用省電燈泡並且確實回收。
二零一六年,巴伐利亞片廠因為製拍《來開玩笑吧?》時友善環境的作法而獲頒綠色拍攝護照:這個工作團隊的綠色措施包括了使用LED投影燈,綠色能源、工作人員駕駛電動車,用餐時不使用塑膠杯,落實垃圾分類,以及回收紙張等。 二零一六年,巴伐利亞片廠因為製拍《來開玩笑吧?》時友善環境的作法而獲頒綠色拍攝護照:這個工作團隊的綠色措施包括了使用LED投影燈,綠色能源、工作人員駕駛電動車,用餐時不使用塑膠杯,落實垃圾分類,以及回收紙張等。 | 照片(剪影):© SWR/Wolfgang Breiteneicher

一百個綠色能源及垃圾分類計畫

二零二零年初,葛綠特絲部長與友善環境拍攝工作小組的人聯手:在一次共同發起的可持續發展倡議中宣布,未來兩年內,將推出一種可持續發展性的認證,以及製作出總計一百部友善環境的影片 – 使用綠色能源、降低排放的汽車、減少使用柴油發電機,盡量不搭乘飛機旅行,無紙化辦公室、可持續發展的餐飲,垃圾分類以及省電的照明用具。
                                                
這個可持續發展的倡議很恰當的於二零二零年的柏林影展上被介紹出來,二者一拍即合,因為友善環境的拍攝與環境保護本來就是影展的訴求之一。不僅舉辦了許多例如名為《綠色電影製作2.0  -- 超越可重複使用的咖啡杯》、《表演業必須走向綠化》等的活動,也討論了影展本身之可持續發展性:大型活動應該採取哪些步驟才能減少生態足跡?這一次,柏林影展的紅地毯是用回收的漁網以及其他的尼龍回收物製作出來的,而且現場再也不准分發一次性餐具。
 
 然而,這些都還稱不上一場革命,電影界 – 其他的許多行業也一樣 – 對這項新的挑戰反應過慢,提出了許多各說各話的聲明,以及配套措施互異的倡議。現在這個風靡一時的活動是否能導致長期、持續的改變,未來幾年中應該會有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