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捷徑:

直接前往內容(Alt 1) 直接前往總目錄(Alt 2)

德國酷兒電影
電影作為干預

所有我們生活的國家裡,沒有一個會正面地看待它們的LGBTQI*後裔,它們恨不得把這些人當成外國人、當成移民來對待。這也正是在絕大多數的情況裡真實發生的事;男同性戀者、女同性戀者、跨性別者都成了移民,逃離被稱為故鄉的地方,持續擴大人類最大的被驅逐者族群。

作者: Wieland Speck

那個主導族群,在透過某些程序排除下,最終幾乎只由異性戀男性組成;換言之,那肯定不是由所有的人組成。

電影工作的潛力

主張其地位的權力策略,遵循著一種分級細膩的歧視與邊緣化的感知暨行為系統,它在傳統的電影中受到肯定地描繪,處於其最底層的,則是那些被權力金字塔所碾壓過的族群;諸如女性、「酷兒」(queer)、具有批判意識的思想家、殘疾人、不同膚色的人—但也有可能是除了你目前所在的國家的總統以外的所有族群。原則就是如此。像你、我這樣的文化創造者正在為打破這樣的局面而努力,而且,已有許多例子可以證明,這樣的原則似乎也已逐漸被克服。社會越「進步」,就越早克服。只不過,至今為止,這卻一點也沒有改變這項原則。

多元化視為某種經歷

如今我們在德國譜寫了一首身份協奏曲,將多元化視為某種社會經歷,或者至少往那裡走去。然而,大方展現透明度的社會媒體的支持承諾,卻突然受到越來越激進地濫用多樣性作為隔離工具所阻礙;今日在法西斯政權手上的透明度或許是它的夢遺和對於(幾乎實現的)平等多樣性的啟示。歌德學院本身在支持酷兒電影節及其他在東歐、拉丁美洲、亞洲、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解放活動方面獲得了這些經驗。這份電影清單應該有助於為在地不同的解放要求提供正確的電影作品。這絕非僅僅只是關乎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