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時間—語文專欄
小小的性別星號引起的劇烈爭執

插圖:一張伸出舌頭的嘴巴,舌頭上有星號
使用星號來標記性別多樣性 | © 歌德學院線上編輯部/插圖:Tobias Schrank

性別星號是導火線 – 漢寧・洛賓也在這場你死我活的辯論中表達立場。對他來說,我們迫切需要停止口舌之爭,冷靜理性的討論性別中立語言相關的議題,再重要也不過了。

作者: 漢寧・洛賓

一個和語言有關的議題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引起德國社會大眾關注:性別中立語言。所有用來標明「性別尊重」(gendergerecht)或者「性別敏感」(gendersensibl)的德語,其實完全以中立為出發點。但我們卻經常聽到諸如「性別執著」(Genderei)、「性別妄想」(Genderwahn),或者更為貶抑的說法等。這涉及了一個類似教科書上的語言論爭:一件令人關注的語言事件引起了抵制,而這場爭辯變得愈來愈尖銳,愈來愈泛政治化,到了某個時候,個人關於這個議題的立場演變為此人世界觀之象徵。現在,每天都有人在各種媒體上發表南北兩極的看法。我們還能從這些喧囂中脫身嗎?

相互牽連的議題

造成這論爭難上加難的,是它其實涉及了兩個不同、卻又相互牽連的議題。一方面需要提高女性在語言中的能見度,譬如透過配對公式(Paarformeln),用「女性選民和男性選民」來代替一語帶過的「選民」。到如今,提出這項需求已屆滿五十年了,從那以後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今天,配對公式在公共用語中出現的頻率比以前高得多,不僅普遍都能套用,還在一定程度上將「統稱」的陽性給擠到後面去了。這件大家關心的事情,以德語而言,可以運用語言措施予以轉化,通常這也稱為「性別中立」語言。

另一方面,除了男性和女性之外,還要顧及無法或者不願意被分配到這兩個類別的其他種人,這個需求其實一直都存在。也就是說,牽涉到男性與女性之性別多樣性,經常以英文中的「性別」來指稱的 – 從語言觀點來說,是一個更新的議題。

談到轉化,德語適用的辦法顯然不太多:「女性講師和男性講師」充其量能被「在大學授課者」取代,因為所有文法上的性別都整合在這個分詞形式中了。但是,若是碰到「女教授和男教授」,這一招就行不通了(因為「教授」是名詞,無法像前述名詞動詞兼具的「講師」那樣,變為動名詞)。因此,為了標記男性,同時也能標記女性,又能額外的強調性別多樣性,幾年前引進了性別星號:„Professor*innen“(教授)。冒號、下畫線以及一些其他標記,也適用於這個目的。

贊成與反對

如今性別星號已經變成了整個爭議的一個象徵了,而不可或缺的區別有時卻在這個過程中消失了。事實上,性別星號是書面語言的一個異物,時常受到批評。作為唯一的符號,它超出了語言結構,並希望成為一個社會實況的象徵。正字法並未將它納入,使用它充其量只在有限的範圍內才有意義。原因為,運用這種方式,冠詞、形容詞以及代名詞不是很難被泛化,就是根本不可能被泛化。

但這也代表一種在語言上無法體現的社會發展,這是一種語言表徵的嘗試,事實是,有些人就是無法被分配到這個或者另一個性別。從法律的觀點來看,這是聯邦憲法法院早就交付實施的裁決,譬如許多市政單位目前正在尋求稱呼這個族群具體且能被接受的方法。

與此同時,有人支持統稱的陽性作為解決所有難題的靈丹妙藥,畢竟陽性長久以來已經深植在語言結構中。如同陽性也被視為具時態中的現在式,或者單複數形式中的單數同等地位;於是,陽性在文法性別上被視為「無標記」的形式,可以供人標記任何一個性別。

然而,有人對此提出質疑:「標記性」遵循的是使用頻率,絕不會進入系統,因此可以在語言使用上加以改變。再者,人稱代名詞以性別意義為基礎,統稱只是從中被推導出來的罷了。

論爭標誌

如今,性別星號和統稱的陽性被當成標誌使用,兩方陣營皆各有擁護者,並不斷地引起對峙:報上發表的意見,「社群」媒體上粗俗的評論,右翼黨派在國會提出「廢除性別中立語言」法案,以及在中小學、大學、公家機關以及公司裡實施一派說甚麼都要貫徹到底,而另一陣營則不計代價意圖阻止的關於性別尊重的各項規則。

這場論爭也在即將舉行的聯邦大選中找到了發聲的管道,幾乎所有的黨派都透過各種方式針對這個議題發表了看法,最近甚至爭相要求訂制語言法。然而,究竟應該用哪些方法來執行語言規則呢?在德國可是人人愛說甚麼就說甚麼,想怎麼書寫就怎麼書寫喔。只不過,各機構應如何處理性別中立這個議題,始終懸而未決,想必這個問題會讓法院一時間處理不完呢。我不認為頒布禁令能作為解決之道,冷靜理性的討論性別中立語言的利與弊才是應該採取的作法,可惜我們目前只在外圍打轉。

 

諮詢時間 – 語文專欄

我們將在我們的專欄「諮詢時間」中,每兩星期以語文為主題 – 視語文為文化與社會現象而發表文章。語文如何發展,撰稿者對「他們的」語文抱持著何等態度,語文如何形塑一個社會? -- 各有特色的專欄作家,具有語文專業或者與語文有其他關聯的人,每個人連續推出六篇他們個人看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