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時間—語文專欄
關於聆聽

插圖:搭配音符的對話框
聆聽文章獨一無二、富有美感 | © 歌德學院線上編輯部/插圖:Tobias Schrank

到目前為止,諾拉・龔琳爾在這個專欄中,已經為我們寫了幾篇關於翻譯的文章,現在她要描寫通往語言的不同途徑,首先要談談關於聆聽這件事。一個浴缸、幾個細瓷杯以及麥克風,都在這篇文章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 諾拉・龔琳爾

關於我第一次閱讀,其實我沒有直接的經驗;那不是我自己拿起書來閱讀,而是一個有人居間促成的過程。晚上,我媽媽全身裹滿泡沫躺在浴缸裡,我坐在她面前,那間浴室就像一個壁爐,是上弗蘭肯州老舊建築中少數幾間有暖氣的房間。我要麼盤腿坐在浴缸前,要麼趴在暖氣上聽她說故事。那時的我年紀小,體型很小,但我盡可能扮演好家庭一份子的角色。我的媽媽一邊抽菸,香菸插在優雅、黑色的牛角尖裡,一邊讀她另一隻手上拿著的書給我聽,朗讀經常因為書一不小心太靠近牛角尖端而中斷。

媽媽的聲音

弗德里西・呂科特(1788-1866,德國詩人、東方語言翻譯學教授)的詩〈秋風〉(Herbsthauch)變成了一縷真實的微風,因為她朗誦時溫柔、氣息平緩,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德國浪漫主義詩人)有些詩作在她的吟誦之下翩翩起舞,她用不同的聲音分別朗讀西史坦(Ludwig Bechstein,1801-1860,德國作家,以收集民間童話而著名)、格林兄弟的童話集,也用不同的聲音演繹他們童話及敘事詩中的仙女和小矮人。她的朗讀是一場重要的儀式,也是她教室實驗的一部分。她與我一起練習如何為她的學生講解課文,與我一起學著背誦詩詞,那些詩詞不是我將要上的課程內容,就是她的教學計畫上的項目。每當我們坐車外出,馬汀・赫爾德(Martin Held,1908-1992,德國演員)的聲音從音響裡流瀉而出,引述著海涅的詩句。沒過多久,我就能流利地背出篇幅最長的敘事詩〈森林裡的孤獨〉(Waldeinsamkeit),今天我還能為觀眾們背這首詩。

聆聽我母親完全沉浸於朗讀中的聲音,她的聲音邀請我與她共享的時光,是隱含著妒忌的獨特體驗。聆聽好文章獨一無二、富有美感 – 為我打造出一個散發出泡沫芬芳的媽媽  -- 包括女性與孩童共處時那份獨特又怡然的溫馨,簡言之:就是快樂。

嘰嘰喳喳的巨人

除了晚上,白天我看不到我的母親,也看不到我的父親。他們總是在工作,一天到晚出門旅行,於是我經常得到鄰居家寄住。上弗蘭肯州北部的一些村莊與瓷器工業有著緊密的關係,從努力耕耘的農業過渡到每天在工廠裡上八小時的班,農人及其子女都被分布在塞爾布(Selb)的各家公司所吸引。我整個童年與半個青少年時期都坐在餐館桌子底下或桌旁,對圍繞我身邊的那些粗笨、沉默寡言但善良的巨人深信不疑,一旦一杯剛添滿咖啡、製作精巧的杯子端上桌時,那些男人便開始用鳥兒啁啾的輕快語調談論那個杯子,幾乎說個不停。筆觸、延長的握柄,精緻的加工,所有的細節他們都要評頭論足一番,近乎溫柔的互相討論。之前餐桌上的氣氛凝滯沉重如石,此刻,這些男人在所展開的短暫幾分鐘的專家談話之時,像蝴蝶般拍著翅膀翩翩起舞。我永遠不會忘記聆聽他們談話的那個畫面。

思維迴聲

聆聽也總是受制於錯覺,或者說得再精確些,受制於被操弄的錯覺。我認識一些老人家,他們與人談話時,有些問題他們要等上好一會兒才回答,注意到這一現象後,我便天馬行空幻想,聆聽可以如一個凹凸不平的行星表面那樣,在空間與時間裡被塑造出來。思維、答案、與感覺有關的連結和記憶,似乎形成了這種景觀周遭的氛圍,但是,只有當所有迅速被找到的答案分子,那些沉重且較大的分子出現之後,才會變得肉眼可見、能感受得到,或者被展現出來。遲遲才回答表示聆聽也往後推遲了,於是,思維迴聲的概念立刻興起。速度放慢的現象包含一種誘人的成分,聲音感知放慢速度的過程中,改變、傳輸一部分訊息以及錯誤就有了孳生的空間。

誘人的力量

我們生活在一個機器勤快的工作,仔細傾聽並重複我們下的指令的世界。機器監視我們,並且於有意無意中洩漏我們的秘密,機器經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無可取代的夥伴。紀錄聲響、音色、旋律、聲音的麥克風,可透過技術上的影響而加以改變,一直也是分配的那一方。如果我們聽到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美國詩人)穿過紐約大街小巷時,大聲提出他關於人類社會的各種問題,呼籲所有人類群體當下團結成詩意的世界單位時,想必十分感動。

聲音引人入勝,有聲書平台、播客,尤其是收音機、廣播劇、現場朗讀、詩歌大滿貫,單口相聲、詠嘆調、合唱歌曲,口說的評論、悼詞、流行歌曲,新娘父親致詞以及在法庭上的辯護詞,都還一直具有社會潛力。聆聽之時,總是有無可救藥墜入愛河的可能,無論這份愛戀稍縱即逝或者歷時多年。而誰不曾因為這份對一種文化、一種語言而萌生的愛,成為某個人的忠誠追隨者呢?
 

諮詢時間 – 語文專欄

我們將在我們的專欄「諮詢時間」中,每兩星期以語文為主題 – 視語文為文化與社會現象而發表文章。語文如何發展,撰稿者對「他們的」語文抱持著何等態度,語文如何形塑一個社會? -- 各有特色的專欄作家,具有語文專業或者與語文有其他關聯的人,每個人連續推出六篇他們個人看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