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影展部落客 2020
追求幸福

Henry Fonda, Audrey Hepburn, Mel Ferrer in „Krieg und Frieden”, Regie King Vidor
Henry Fonda, Audrey Hepburn, Mel Ferrer in „Krieg und Frieden”, Regie King Vidor | Foto (Detail): © Park Circus/Paramount

早期通俗劇之王:金.維多經典回顧,紀念一位幾乎被人遺忘的好萊塢傳奇。

作者: 菲力普·布呂勒

亨利.方達(Henry Fonda)、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可惜無法出席。不過,1956年的《戰爭與和平》將再一次躍上大螢幕?影展就是為此存在的!繼許多類型的專題展之後,今年柏林影展的回顧單元,將再度獻給個別的電影導演與製片,亦即金.維多(King Vidor,1894-1982)。

維多在二○年代隸屬最富創新精神的美國電影導演,後來卻幾乎與約翰.福特(John Ford)及霍華.霍克斯(Howard Hawks)等偉人一起遭人遺忘。他是好萊塢最多才多藝的電影人之一,經手過五十多部影片,幾乎囊括所有類型,從有聲電影過渡到無聲電影駕輕就熟,在風格轉換之間,始終關注當時的社會與經濟問題。

遊走在社會現實主義與前衛先驅之間

最佳例子莫過於1928年的電影《群眾》(The Crowd),這部片講述經濟危機前不久,紐約一位野心勃勃的小職員的故事。若是從未看過默片,建議就從這部開始!奇妙的大都會蒙太奇,結合現實與前衛手法,對於市井小民的生活描述在今日依然撼動人心,令人難以抗拒。《群眾》對於義大利新自由主義的影響最為深遠。努力向上,是維多真正的主題,但最後往往以不幸告終。《群眾》的女性版、1937年上映的《慈母心》(Stella Dallas),由芭芭拉.史坦威(Barbara Stanwyck)飾演不計一切對抗貧困的母親,也是一樣的結局。

維多堅持美國式的「追求幸福」,伴隨著經濟大蕭條和羅斯福新政,一路也屢屢出現《欲潮》(The Fountainhead,1949)這類偉大的失誤,這部作品囫圇吞棗闡述新自由主義先驅安恩.蘭德(Ayn Rand)的理論。所以,這部片或許最後再觀賞就好。

偉大時刻的創造者

美國畫家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宣稱看過維多1925年出品的劃時代戰爭片《戰地之花》(The Big Parade)180次。而維多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是《哈利路亞》(Hallelujah,1929),也是首批全採用非裔美國演員的影片之一。不過,歸根究柢,與其說維多是偉大電影的創作者,不如說他是偉大時刻的創造者──譬如在《越過森林》(Beyond the Forest,1949)中飾演蛇蠍美人的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輕而易舉從樹上射殺了一頭豪豬;或者西部片《太陽浴血記》(Duel in the Sun,1946)中一對情侶最後的槍戰場景。

在選擇回顧單元時,不難看出柏林影展新任藝術總監卡洛.夏堤安(Carlo Chatrian)對於電影的狂熱。而他說絕對不容許有人污衊金.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