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群眾
我們必須談談

各方為歐元危機辯論之時,有些人察覺到,歐洲群眾的誕生時刻正悄悄來到,隨二零一四年歐洲議會大選而來的,卻是希望破滅。如果沒有歐盟會怎樣 – 我們還會你一言、我一語爭辯嗎?

作者: 艾力克·波瑟,布魯塞爾

共同群眾 © 插圖:© Anna Haifisch 共同群眾 插圖:© Anna Haifisch

事情從歐元危機開始,突然間人人都在談論希臘人的退休金、義大利債務以及塞浦路斯島上破產的銀行。這就是歐洲群眾誕生的時刻,社會學家烏里溪·貝克(Ulrich Beck)為此感到高興,因為歐盟以及歐元危機,德國終於開始討論鄰國的諸多問題了。

然而二零一四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令人失望,雖然有應該支持歐盟—各國首席候選人的制度,但仍為國與國之間的競選。電視辯論也不成功,即使在德國的最佳收視時段,也只有一千七百九十萬位觀眾收看首席候選人發言;百分之五點八的比率低的驚人。

但是,如果沒有了歐盟,會是甚麼樣子?大家是否更熱中討論歐洲事務?英國脫歐公投之後的經驗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經過三年談判如何退出之後,布魯塞爾的歐盟—官員對於英倫島上的人對歐盟所知貧乏得令人驚愕而迭有怨言。

雖然歐盟有二十四種官方語言以及同步翻譯,但在布魯塞爾並未形成歐洲共識。

你大概會反駁,英國人反正對歐盟興趣缺缺,所以他們希望退出。然而,只需看一眼非歐盟國家,譬如瑞士,就足以對歐洲群眾失去信心。瑞士人與布魯塞爾為一個新的框架條約而起了爭端 – 但德國人對此所知甚少。

假使歐盟若不再存在,情況也不會好轉,恰恰相反。這個聯盟為歐洲群眾奠定了幾塊重要的基石,事情從一九九二年建立起一個歐洲公民籍的馬斯垂克條約開始,一直到派駐布魯塞爾的記者團,有一千多位歐盟—特派員為熱烈的交流而奔忙。

雖然歐盟有二十四種官方語言以及同步翻譯,但在布魯塞爾並未形成歐洲共識。原因在於大部分的特派員都戴上了一副國族眼鏡 – 他們從所屬國度的觀點以及該國的語言來報導新聞。就算沒有歐盟,這種現象也不會有絲毫的改變。多虧了歐洲各個機構,至少製造出足夠的共同議題,只可惜與危機有關的議題愈來愈多。